新浪财经

世界为何因我而不同

2011年07月23日 03:4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侯继勇

   北京上地,金山软件公司办公室,雷军从金山软件早期投资人张旋龙手中接过话筒,开始了回归金山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二十年前,我22岁的时候加入金山,当时金山只有五六个人,我是第六个人。我对金山怀有很深很深的感情,这个感情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

   脱稿,语调平静,与三年半前那个激情飞扬的雷军判若两人。

   2007年12月的一个深夜,那时候金山办公室尚在北航北门的柏彦大厦。掐灭手中的烟头,雷军从办公室的沙发上站了起来,拎起双肩背包搭向背上。包比平时沉,他的动作比平时有些迟缓。那时候他或许想过:这是最后一次呆在金山办公室了。

   这是北京隆冬的寒夜,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冻僵了一切。这没有使雷军意识变得迟钝。但走过楼下的十字路口时,绿灯闪烁,雷军也突然意识到:从今天开始,自己除了是一个富人,曾经追求的理想、事业正远离自己。对此,雷军从心底无比抗拒,他告诉自己:“不能放弃理想,要开创新的事业。”

   此后三年,雷军看似远离互联网江湖,却成为江湖传说中的“隐者”。雷军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历史“归零”,以便重新开始。

   对历史“归零”并不只是出世冥想。“归零”的三年半间,雷军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投资的名单上写下了一堆闪亮的名字:凡客、UC优视、多玩网、语音聊天软件歪歪、拉卡啦、休闲游戏7K7K、垂直类电子商务B2C网站乐淘、网络安全厂商金山网络、移动社区乐讯等。

   有人用“雷军系”形容这些公司,盘腿坐在我们对面的雷军纠正说,这只是“朋友圈”——按照他的投资逻辑,投之前大家就是朋友,有个好的想法后,创业初期一起做成了一些事情,作为天使,持股比例也不高,只做朋友,不求控制,公司由创始人控制。

   成功的投资只是40岁的雷军锦上添花的一笔,在外界看来应该是个成功者的他却自言“非常迷茫”,原因可能在于自己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停步不前。

   于是他反思,然后自问,“还有没有勇气重新创业?还能不能6×12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往前冲?我18岁时就有个理想,世界因我而不同,今天我是不是还坚持这个理想?是不是还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当一切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雷军明白,自己必须再次创业。这仿佛是自己的宿命,但实现这个伟大公司的梦想的过程,才会让自己“此生无憾”。

   小米科技,这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就是寄托了雷军“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梦想的载体。随着公司揭开保持1年有余低调的面纱,公司名气和估值变得不是问题,但接下来“如何世界因此而不同”,还要雷军与他的同伴用行动去讲述。

   投资“朋友圈”

   《21世纪》:业内将你创业及投资的诸多公司称为“雷军系”,并认为这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除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之外的第四大巨头,是这样么?

   雷军:这是敌对势力的捧杀,主要是提醒前面几大巨头“千万不要跟雷军合作,这小子不怀好心”。

   我要申明,不存在“雷军系”,我在投资之前也和这些公司的创始人说过,我扮演的是他们朋友的角色,主要是帮助他们。在那些公司里面我都不是实际控制人,所以他们只是一个雷军的“朋友圈”,而不是“雷军系”,这个名字会给大家很多误导。

   《21世纪》:小米科技浮出水面,同时你重回金山软件担任董事长。大家猜测你下一步会不会整合资产?

   雷军:我自己在过去这些年里很专注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持有小部分股权的投资行为,不谋求控制,是一种非常放权的投资。基于天使投资的定位,不大可能做什么整合,因为决定不了,因为我已经交给了创始人。我提议可以,但决定不了。

   大家对天使投资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天使投资者是帮助别人、鼓励创新的一种行为。通过天使投资构建一个平台或一个帝国,形成一个系,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天使投资的逻辑。

   至于小米,还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创立到现在才一年零一个月,员工也就两百人,三大巨头员工都是动辄好几万。我每天最关心的是小米做的东西怎么能让用户满意。对于金山,上市公司会保证,公司管理层或股东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整体股东利益,股东或管理层不能随意整合,同时所有关联交易都必须披露。

   《21世纪》:你投了很多“熟人”,但也有些熟人没有投,比如蓝港,暴风。你的投资逻辑和选择标准是什么?

   雷军:第一,我不能投与金山竞争的业务,网游、播放软件都与金山竞争;第二,或者说我愿意遵守更高标准,遵守我跟金山的非竞争协议,所以在投资金山的前员工创业公司时是比较保守的。

   《21世纪》:作为天使投资人,如何影响你投资的公司?

   雷军:除了极个别原因,我在某些公司有一定的控制力之外,在所有的公司我都与创业者约定了几个原则。

   第一,我不要投票权,我的投票权百分之百属于创业者,前提是不要做假账;第二,你千万别听我的,如果听我的,做对了是你的功劳,做错了是你的责任,你要独立判断,我要的不是跟班的小兵,我需要的是中国未来知名的企业家。

   我不要投票权,主要目的是约束自己的权力;不要创业者听我的,也是告诉自己不要乱指挥。我可以给你提建议,以我的经验来帮助创业者出主意,这个主意需要创业者,我不负责实施。

   创业“再出发”

   《21世纪》:小米科技相当于你再次创业。你的投资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再次回来创业?

   雷军:创办小米时,我去找林斌(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他的太太希望我回答问题也是这个——这个人什么都有了,怎么还想要创业?

   是的,我40岁的时候,卖掉一家公司(指卓越网),上市一家公司(指金山软件),投资了十几家公司,好像人生所有目标都实现了。应该说什么都有了,但做完这些,我反而变得更迷茫了,40岁那年我真的很迷茫。

   迷茫的时候,我反思过去做企业的经验,在新浪微博(http://weibo.com)也写了五大反思,这是我的一个总结。

   反思之后,我就问自己,我还有没有勇气重新创业?还能不能6×12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往前冲?我18岁时就有个理想,世界因我而不同,今天我是不是还坚持这个理想?是不是还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很多人认为,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40岁已经老了,应该要退休了,还折腾什么?我昨天特意查了一下,柳传志是40岁创业,任正非是43岁创业,我觉得我40岁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坚信,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实现一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撼。

   《21世纪》:创业过程中,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东西?

   雷军:去年4月10号我创办了小米,到去年年底拿了A轮融资加内部融资共4100万美元,公司作价2.5亿美元。这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4100万美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创业团队和第一批员工共56个人,大家一起投了1100万美元。雷军投钱,大家应该不惊讶,但很多员工都投资了小米,而且是跟VC一样的价钱。

   有个故事,我们最早的几个员工中有一个小女孩,研究生毕业,在另外一家大公司干过两年,在这里负责行政,我觉得她应该没有太多积蓄。这个同事给大家群发了邮件,说我回去跟我妈妈说,把我的嫁妆钱投给小米,从此我就“嫁给小米”了。这个同事后来真的投了不少钱。另外一个同事,他把他们家的港股全部卖了,换成“米股”。

   同事们要一起投资的时候,我有很大压力。我自己掏钱创业,赔了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拉了这么多同事一起赔,日子就很难过了。但换个角度,整个团队一起投,大家更有积极性,还会监督我,不让我做什么昏庸的决定。

   1100万美金不是小数字,是我们所有员工自己的血汗钱,所以泡不泡沫没有关系,这是我们自己掏钱干的,表示我们对小米的信心不是靠说的,而是真金白银投的。

   《21世纪》:你这次创业的过程十分低调,为什么?

   雷军:我觉得这次能不能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决心。我们已经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资源,足够的钱,能不能干成事情肯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创业能否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心态,假如我努力过后还是输了,就算了,对外说没有干过,就完了。

   从去年开始,我们跟每一个人都要求对小米的事情守口如瓶。过去大家对小米了解得比较少,是因为我创业的时候就强调,要低调、低调、再低调。过去三四年我的主业是天使投资人,我天天看到的都是失败的团队,所以我们要足够小心,一定要有危机感,有好的心态,避免外界的干扰。

   全能型“小米”

   《21世纪》:公司为什么叫“小米”?

   雷军:有三个寓意。一是我们要做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手机只是我们业务一部分。二是虽然我们拿了很多钱,团队经历很好,但我们还是要有艰苦创业的决心,要靠小米加步枪,得认认真真创业。第三,从名字上我们特别想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要做一个务实低调的公司。

   《21世纪》:你们的对标是“苹果”公司吧,你觉得小米凭什么可以做超越苹果的硬件产品?

   雷军:“苹果”公司是神,是不可超越的。小米从来没想过超越苹果,只是在向苹果致敬。苹果在极简方面已经做到极致了,我们要走的是另一条路,“易上手,难精通”,让手机体现每个人的性格,博大精深。

   至于我们的底气,首先是团队,联合创始人都具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平均超15年的从业经验。比如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锋等。

   其次是产业环境。我们的一位投资人曾与苹果诸多高层深度沟通过,苹果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对手,因为其他公司要么是硬件公司、软件公司,要么是互联网公司,没有全能型公司,而非全能型公司不足以与苹果抗衡。

   由此,这位投资人的判断是,如果有一家全能型公司,而且产生在中国,那么就一定可以挑战苹果。中国市场很特殊,一是非常大,二是有一定封闭性,跨国公司来之后都有点水土不服,最后是移动设备市场是一个开放市场,手机不仅通过运营商销售。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一家全能型公司”在中国一定有机会。

   《21世纪》:你要做的就是证明小米是一家全能型的公司?

   雷军:创办的时候我就想,小米要成功,一定要做一家全能型公司,软件、互联网、硬件面面俱到,面面都要强。

   然后就是找人,我跟林斌商量的时候,确定了一个标准,每个领域的领军人要有绝对的优势。比如手机硬件,我、林斌都不行,周博士(周光平)在业内绝对有优势,他的经验无以伦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投资人投了我们。

   《21世纪》:目前各项业务发展状况如何?融资状况又如何?

   雷军:2010年底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米聊,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2010年8月16日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6月底社区活跃用户达30万。此外产品还包括迷人浏览器、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这些产品不过是用来练手的,但目前手机APP已经收获百万级月度活跃用户。

   我们的A轮融资引入Morningside、启明和IDG为主的风险投资约3000万美元,公司56名员工也投资了1100万美元。4100万做研发是足够了,小米手机量产之后,需要非常大的资金规模,肯定会再融资。一方面是直接融资,一方面是使用银行贷款、信用证等间接融资,这是所有硬件公司都会用的手段。

   《21世纪》:做全能型公司,你们未来会走苹果道路,还是谷歌道路?

   雷军:我们的产品线遍及手机硬件、操作系统、软件服务等领域,并非想靠硬件盈利,只是为了硬件、软件更完美无缝契合,为用户提供更流畅极致的内容、服务,提升用户的手机端移动互联网体验。

   近十年来,中国手机产业历经数轮变迁,iPhone和Android的发展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终端标准化集成越来越成熟,终端的竞争不再是手机行业的核心,终端+内容+服务所带给用户的使用体验才是重中之重。

   重塑“金山梦”

   《21世纪》:投资很成功,创业也在路上,你为什么还要回到金山软件?

   雷军:我对金山怀有很深很深的感情,这个感情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20年前,我22岁的时候加入金山,当时金山只有五六个人,我是第六个。没过多久,承蒙两位老板厚爱,我在1993年做了常务副总裁,所以我在早期一直是配合求伯君管理公司的。1998年求总提名,董事会任命我担任CEO时,公司也只有78人。到2007年,金山接近两千人,并完成了IPO。

   我在金山工作的15年,每天十几个小时,每周七天,把我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这家公司里。“我的青春,我的金山”,每每想到这句话,我都是感慨万千。

   过去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不在金山第一线,但我一直是金山副董事长和主要股东,参与还是比较多的。我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只要我可以做的话,如果金山有任何困难和问题,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夸张点说,我都愿意为金山赴汤蹈火,因为我一度把金山看作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21世纪》:什么时候决定回金山的?

   雷军:去年的六七月份,求总找我,反复纠结之后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我协助他做一些工作,每周参加金山例会,帮助他推动金山这次改革。

   《21世纪》:从去年到现在做了哪些工作?

   雷军:我认为自己还是下了蛮大的功夫,其实就是分管金山新一轮改革,所以去年就有了(西山居)独立子公司、金山毒霸和可牛的合并等一系列事情。一个多月前,求总又来找我,反复表态他实在是想退休了,张老板(张旋龙)也天天说服我。我也特别理解求总想退休的心情。

   我说我已经在尽我最大的努力,再出任CEO,给自己的时间不够。求总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我最后答应了,然后出任董事长。

   但我知道金山是多么重的一副担子,我知道很多人在看着我,尤其是我们的员工、用户、股东在看着我,我只能拼命往前冲。

   《21世纪》:对于金山今后的发展,你有哪些计划?

   雷军:三个坚持。第一个,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之路,做中国软件行业的排头兵;第二个,坚持弘扬金山的使命感和文化价值观,就是“肯学,肯干,关键时候不掉链子”;第三个,坚持金山的改革道路不动摇,包括从去年开始的内部MBO,包产到户。

   金山改革已经一年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大方向、大潮流是好的。像西山居的同事们,改革短短两个季度,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季度财报显示,在没有任何新游戏的情况下,整个国内游戏业务增长了3%,其中西山居的游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金山毒霸,据1月份的报告,全互联网用户的覆盖已经达到14%左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