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3日 14:50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雷志华 北京报道
最近,越南总理阮晋勇再次发出指示,要求政府部门和企业务必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自2008年越南通胀水平突破25%以来,他已不止一次做过类似表态。阮晋勇的心情肯定是不轻松的,因为他刚刚在每月例行的政府工作会议上宣布,要将全年的通胀水平控制在15%至17%,但最新公布的6月通胀数据是20.82%,而且仍呈加速的趋势。
忙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社会,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关注阮晋勇在“表决心”时内心承受的压力,但他另一个“表决心”的姿态却成功地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眼球。6月8日世界海洋日这天,阮晋勇在“越南海洋与海岛周”的集会上发表了被外界解读为“异常强硬”的讲话:“越南对‘黄沙群岛’(即西沙群岛)和‘斯普拉特利群岛’(即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越南将继续明确重申并坚定体现全党、全民以及全军在保卫越南祖国海域和海岛的主权以及管辖权的决心。”
阮晋勇的强硬表态成为南海局势骤然升温的一个标志,此前中越外交层面的言辞交锋已呈升级的态势。从7月21日开始,越南进入“政治季”,持续到8月6日第十三届国会第一次会议,将推选出越南新一届国会主席、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在应对金融危机上乏善可陈的阮晋勇能否成功连任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南海纷争并不会因为他的去留而趋向缓和。
南海越来越“拥挤”
7月17日,越南连续第七个周末出现反华示威游行。与前几次示威活动相比,阮晋勇政府的“容忍度”显然在降低。不仅政府部门主动出击、事先布防,导致很多示威者根本无法聚集,而且成功抵达中国驻越使馆的50多名示威者也遭到警方强力驱散,其中20多人被警方强行带离现场。阮晋勇政府对国内反华示威活动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做是其派外交部副部长胡春山作为特使访华后,在中越南海争端上做出的技术性政策回调。
与越南国内被点燃的民族主义情绪相比,阮晋勇政策回调的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从国内层面看,越南社会的“南海情结”已经从街头示威的普通民众蔓延到社会精英阶层。7月13日,包括越南前驻华大使阮重永在内的20位学者和前政府高官,联名向越南国会递交了一份请愿书,称“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越南的国家主权独立以及领土完整正遭受严重威胁”、“如果中国成功控制南海,越南通往世界的道路将会被彻底封堵”。
越南社会精英阶层对南海问题的这种认知,不可能不对阮晋勇政府形成压力,甚至还可能影响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决策。但更严重的危局还不在于此,这次发端于中越纷争的南海危机,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中越双边范畴,开始走向地区化、国际化。本地区以及域外势力纷纷将目光投向南海,使宽阔而平静的南海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和嘈杂。局势的发展,已经让南海演变成东亚区域内国家角力的平台,也拉开了21世纪大国南海博弈的序幕。
7月19日举行的东盟外长会议发表联合声明,称东盟将致力于推动拟定一份更具约束力的行为准则。随后于23日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南海问题毫无悬念地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东南亚某些声索国欲望的膨胀,让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不再宽广。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介入,则让这片海域开始变得“拥挤”。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出席2009年7月在曼谷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宣告了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开始。2010年7月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希拉里宣布美国在南海有“国家利益”,明确了美国把南海作为其重返东南亚的着力点的战略意图。进入2011年,尤其是南海局势升温以来,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举行的一连串联合军事演习则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以实际行动兑现重返东南亚的承诺。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访华之行中,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明确表示,美国不会离开南海,将继续保持在该区域的“存在”。与此同时,美国也在不同场合反复声明,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不持立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军演不针对中国。美国这种展现道德高度的做法在逻辑上显然站不住脚。美国军方资深战略专家托马斯·巴尼特一语道破天机,他近日在美国《时代》杂志上撰文称,“如果你想让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你就应该邀请中国参与你主导的‘驯鹿游戏’,海军演习就是一个完美选择。所以,美国为什么不要求中国海军参与到这些联合军演中来呢?”
南海是中国崛起的一道坎
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就会发现,南海问题将是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目前的局势已经越来越明朗,无论中国愿意与否,“南海之战”已经打响。这场战争不是军事意义上的热战,而是外交、战略层面的“战争”。成功化解南海危机并最终解决南海问题,对中国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南海问题将考验中国能否成功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周边战略环境;将考验中国能否突破崛起困境,处理好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崛起进程因战略失误而被打断。
南海虽然变得越来越“拥挤”,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的活动空间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应对。从目前局势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在这轮南海博弈上已经丧失了主导权。无论是危机管控还是议题设置,中国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长期以来,中国基于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原则,坚持双边谈判模式。这种模式与东南亚声索国主张的多边模式形成了直接的冲突。
既然无法按自己的意愿主导谈判模式,中国就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正视南海问题已经多边化的客观事实,积极参与到多边谈判中。东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声索国也有非声索国,而且声索国的南海利益诉求也有差异,这些都是中国在多边谈判中可以着力的点。不能把参与多边谈判看做是赴“鸿门宴”,如何在多边框架下纵横捭阖、维护国家利益,这不只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应有的作为,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交的必修课。
南海问题解决的方式和进度,绕不开美国这个因素。某种程度上说,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取决于中美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无论美国这个世界警察是否称职,但它数十年来作为国际问题协调者的角色是“久经考验”了的。在东南亚某些国家对中国实力快速上升抱有疑虑和戒心的情况下,美国在这个地区收获掌声与喝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同需要正视南海问题已经国际化一样,中国也应该正视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抱怨美国“搅局”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美国重返东南亚有针对中国的考虑,但也不是其战略意图的全部内容,这其中就有中国可以发挥的空间。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这句话,对21世纪的中国意义尤其重大。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依然没有找回失落的海洋文明,没有实施有效的国家海洋战略,没有培养出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迎接“南海之战”、解决南海问题,是中国走向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