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行业人才荒

2011年07月25日 01:3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陈晶泽

  人才问题直接导致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下降,“培训”、“挖潜”、“体系”一个不能少

  缺乏“自由”,或许只是导致公募基金人才大量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媒体报道,导致公募基金人才频繁流动的原因很多。随着行业近年来的扩张,更对行业人才储备提出了挑战。在投研、销售这两大基金传统领域,各方对于高级人才的渴求格外迫切。但频繁的行业内部人员流动,又使得行业运行秩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基金行业的人才问题急需改变。

  “人才荒”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至今坚守在公募基金阵地上的从业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较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7月15日,在上海证监局的指导下,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正式启动上海地区基金业人才培养“群星计划”。

  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会长、富国基金董事长陈敏表示,随着上海地区基金行业的发展,全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格外迫切。尤其是在基金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中,整个行业对于投研人员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长足的意义。”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如果将辖区内的人力培训计划坚持数年,将改善和改变基金公司的人力基础,使得各项工作上更高的台阶。

  “群星计划”自然必要,不过对于缓解眼下整个公募基金的“人才荒”,公募基金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则更为迫切。

  一位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司一些部门领导的助手都是从本公司直接提升上来的。一方面,一些员工的能力其实并不差,完全有能力担任要职,先提升为副职可以进一步观察。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很多时候发现并非如此。相反,在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一些“外来和尚”真正过来以后,并不像先前预期的那样出色,更多时候,“外来和尚”能够吸引挖人单位的眼球,更得益于他先前所在的“大庙”,离开原来的“大庙”,“外来和尚”面对新环境,就未必能像过去那样游刃有余了。此外,对很多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费用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引进人才往往都会开出比较高的价格,相比起来,自己培养的人才这方面负担会相对轻一些。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传统上,买基金其实就是买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对于一只基金的影响力非常大。不过仔细研究国外基金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除了基金经理外,基金公司内部的体系更为重要。“麦哲伦基金因为有了彼得·林奇而成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基金。但从彼得·林奇1990年离任后,麦哲伦基金的走势还保持了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步。”该人士表示,尽管彼得·林奇离任后,麦哲伦基金就与“杰出”二字无缘,但在规模上,却比彼得·林奇离任时更大。因为在彼得·林奇的身后,是富达基金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与流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