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踏稳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的步伐

2011年07月25日 13:54 来源:《当代金融家》

  Step Steadily on RMB Convertibl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文 /吴念鲁

  货币可兑换不等于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应在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上,采取渐进式的路径逐步实现国际化,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头等大事,并必将有助于我国最终迈向资本大国和资本强国。

  经常能看到论述人民币国际化题目的文章和报道,似乎人民币离国际货币不远了。其实不然,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实现可兑换,距离成为国际货币,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货币可兑换不等于货币国际化

  就理论而言,资本项目可兑换(即货币可兑换)与货币国际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货币可兑换是指一个国家对居民和非居民的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的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允许把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成国际可兑换的货币。货币可兑换并不等于货币国际化,即一国货币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意味着该国货币一定能成为国际货币。比如,新加坡元、俄罗斯卢布等几十个国家的货币都是可兑换货币,但都不是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其中的区别在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以供给为主导的,是货币发行国政府根据外汇供给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决策;货币国际化是以需求为主导的,主要是由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偏好所决定的。

  此外,两者存在内在联系,可兑换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可兑换和国际化两者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货币可兑换可推动货币国际化,反之,货币国际化又可以促进货币可兑换进程。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前实现的国际化,只能说具有国际化的功能,但称不上是国际货币。目前,人民币可在边贸区域流通、跨境计价结算、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与协议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等。这都表明,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虽已具有国际货币的功能,但仍不是国际货币。

  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于1994年1月实现了汇率并轨,于1996年12月1日提前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嗣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就提上议事日程,并且一直在积极有序地推进。党的十六届三中和五中全会都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期内实现利率市场化,这就是说,最迟在2015年前,金融机构将拥有对存贷利率的定价权,这表明,届时人民币对内价格(利率)实现了市场化,这也为人民币的对外价格(汇率)市场化打下基础。

  从国际上的货币可兑换进程来看,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后,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大体需要16~20年的时间。鉴于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已于1996年完成,以及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超过日、德、英等国,因此按此时间等因素推算,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最好在2016年完成,最迟也应在“十三五”期内完成。中央支持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文件中明确提出,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人民币全球交易、定价、结算中心。届时,必须要求人民币资本项目是可兑换的,为此,该文件暗含和表明了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间。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制定人民币可兑换的内部时间表,并应将时间表进一步细化,以及对各个时点上就人民币可兑换的利弊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准备。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

  标准和利弊

  衡量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标准可概括为:(1)人民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被广泛作为国际经贸往来的计价单位。(2)人民币是否成为国际清算货币以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被使用的比重。(3)人民币在国际融资,尤其是国际投资和国际信贷中被使用的比重。(4)人民币是否作为国际干预货币使用,即能否为各国政府中央银行所持有,并作为外汇平准基金来干预外汇市场。(5)人民币能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以及其在国际储备资产中所占的比重。(6)人民币在世界上的流通数量,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比重。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后,对我国的益处主要有:(1)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调控行为具有溢出效应,具有影响其他经济体的能力,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2)我国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用本币通过发行各种债券、股票等开展融资活动,也可以在世界各国进行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3)我国可以获取铸币税收益。(4)有利于我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争取金融资源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5)有利于金融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6)有利于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国和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7)有利于我国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主要有:(1)容易陷入“特里芬两难”。一国货币受到世界信任,在国际计价、交易和价值储藏中广为运用,世界对该国货币的相对需求大幅增加,表现为该国货币升值,产生贸易逆差。在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对该国货币的信任危机,进而削弱了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2)将明显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削弱国家调控物价和GDP增速等经济目标的能力。(3)将不利和干扰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容易波动甚至动荡。(4)我国在本币国际化之后理应承担起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最终将使我国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国际收支失衡。(5)如果人民币币值不稳定,可能遭受国际化逆转风险,即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出现反复,甚至出现被其他国际货币替代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式路径

  近年来,人民币已经迈开国际化的步伐,渐进式的国际化路径日渐明晰,并已成为各界共识。

  首先,在地域拓展上采取从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到全球化的取向。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全球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采取从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到储备货币的取向。先让人民币结算成为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让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即从交易媒介到价值尺度直至贮藏手段的扩展,从得到市场微观主体的认可直至得到外国中央银行认可的过程。上述“三步走”中的步骤是相互衔接、相互交叉进行的。尤其是各个阶段要与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相配套、相衔接、相呼应。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程相一致。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制度性缺陷进一步凸显,成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痼疾。但是,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由哪一种货币取代美元是不现实的,今后最可能的国际货币格局是“一极多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既符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根本需要,也符合世界整体金融和经济利益。为此,应推动储备货币结构多元化,积极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争取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之一。增加我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份额,加强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改变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正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必由之举,这必将有助于我国最终迈向资本大国和资本强国。为此,认真做好充分准备,踏稳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的步伐,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头等大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