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6日 13:12 来源:财新网
攀钢钒钛事件将隐耀光环的分析师群体来到公众面前,这背后是买方投资者的短期利益,卖方分析师从“研究公司”转变到“研究股票”,“卖方研究买方化,买方行为短期化”
【财新网】(记者 张冰)2011年7月9日,银河证券研究部公布了一份关于攀钢钒钛(000629.SZ)的研究报告。7月15日,攀钢钒钛午后快速涨停。7月9日银河证券报告中写道,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目标价188元。这份报告发布之前,攀钢钒钛股价为11.85元。
7月15日,银河证券声明称,报告计算错误,将一个原本应该放到分母上的数据放到了分子上,但更改数据并不影响推荐攀钢钒钛的最终结论。此外银河证券称,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也并未买卖、持有攀钢钒钛股票,也未事先提供给任何机构或个人。
加上此前的双汇事件和中国宝安的石墨事件,此时人们才发现,光耀无比的分析师团队也是良莠不齐。
分析师行业的诞生,是源于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的诞生。以基金为客户的券商卖方研究和机构销售业务应运而生。
安信证券研究部负责人高善文在博客上称,在行业草创阶段,当时的券商常讨论一个卖方分析师职业的重大问题,即分析师到底是在“研究公司”、还是在“研究股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卖方分析师是负责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给买方投资人来做。
基于这样的看法,当时甚至要求分析师在电脑上删除行情系统,不理会股价的涨跌,埋头研究公司和行业的情况,并提出三个判断分析师研究报告质量的标准,即“数据是否扎实可靠?逻辑是否缜密细致?看法和判断是否具有独创性?”
但是高善文认为,过去八年中卖方分析师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发生着两个重大而持续的系统性变化:一是研究报告的质量一降再降,以至于捕风捉影、观点雷同、论证草率、市场批评诟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务的方式争奇斗艳,以至于花样百出、竞骚弄巧、耍嗲卖呆,甚至出卖“色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高善文认为,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投资者的急功近利。既然投资者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个月的比拼中争长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决生死。
但基本面研究又无法为如此短期的股价波动提供可靠的指引,于是行业被迫改变,其基本方向是价值投资的衰落和势头投资(或趋势投资)的兴起。
随后迫使卖方分析师从“研究公司”转变到“研究股票”,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密切关注股价变化的动量和催化剂,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绞尽脑汁去寻找短线的投资机会。用行业内部人的话来说,就是“卖方研究买方化,买方行为短期化”。
此后的分析师行业乱象横生,走取巧之路,在内幕信息上做文章;分别把住几家上市公司,成为其与资本市场沟通的独家渠道和代言人;贩卖买方机构想法,多家机构齐吟,就形成“有价值”的看法和报告;最后是闭门造车,发挥想象编故事,预测股价放卫星。
还有一种行为是道德出现问题,分析报告成为内幕交易的手段,联合各种力量推波助澜。
一位券商内部人士表示,对于这种违规行为,从事实上抓不到证据,但是从利益链条上,能够看到这种合理性和可能性。
该人士表示,真正的参与者,可能是一些庄家在背后,利用分析师的身份来推波助澜。■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