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而亮:上半年GDP京沪垫底未必有示范效应

2011年07月27日 18:32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近日,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半年报”相继公布,在全国平均水平依然挺立在9.6%的高速前进中,北京、上海分别以8%和8.4%排名垫底。这个消息对于正在深刻反思我国基本建设大干快上引发近期一系列重大灾祸的社会各界来讲,无疑能赢得一片叫好声。

  京沪重地,龙头老大,历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风向标,其一举一动,有着强烈的示范意义。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年度经济增幅定为8%,明确提出“转型、降速”的要求。可按以往的“经验”,哪个省也不敢当真。每到年终岁末,增速冒尖的依然那样风光无限;数字不“好看”的总显灰头土脸。年年垫底的贵州,被戏称为“千年老末”,“两会”上连记者都懒得光顾。今年“两会”后,笔者参加某省有几位领导的聚会,席间谈起中央要求降速的话题,一位副省长当场说:谁要真那样做才是傻瓜!

  如此看来,中央要让各地发展速度刹刹车,还真的需要树个令人信服的榜样。媒体这次对京沪垫底,是当做好消息来报道的。在《人民日报》头版上,以“如何看待北京垫底”为题,用赞许的口气进行了大篇幅的分析,甚至认为北京市的倒数第一是“精心计划、主动站位”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明知后果,甘愿为之。看完这些报道,不由你不对北京市领导胸怀大局、高瞻远瞩、勇于取舍的宏大气魄所倾倒。

  不过,换另外的省份,就未必有这样的气魄。在当今中国,发展速度上敢于而不是迫于垫底,首先需要有底气。北京、上海非寻常之地,真要让他们落后垫底,不要说中央不答应,全国人民也不答应。在特定时候、特定表现上,让他们“落后”一次,无伤大雅。换了中西部省份,就没有这样的底气,也不敢显这样的气魄,否则可能会“后果很严重”。

  二是需要有底线。报道说,上半年导致北京经济增速下降的因素主要为三件事:控车市、调楼市、首钢退市。这三件事都是中央决策,产业调整,群众关心,且为大趋势所必然之事,不会动摇北京市的主体产业,更不危及政府形象,因而远在可承受的底线之上。用媒体的话说,北京市放慢速度,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行有余力而不为”。以这三件事来证明北京调控魄力与成绩,在别的省市看来,多少有些“得了便宜卖乖”的感觉。

  三是需要有底数。我国GDP崇拜的高烧难退,最重要的病根在于始终如一的考核体系。发展速度高低,一直是干部政绩考核的“命根子”。尽管社会各阶层对GDP追逐的诟病许多,改革之声风起浪卷,但以“发展”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从来没有动摇过,由此每年都会出现各省市GDP总和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怪像。北京、上海敢于降速,谋求的是“以退为进”,终极目标还是“进”。各级官员都会清楚其中的底数,即暂时的垫底不会让任何人的前程受损。

  中央树起北京、上海这个榜样,各大媒体热情赞美喝彩,其本意是带动其他地方主动调控,加快转型,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可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是头名也好,末位也好,依然是排名思维。只要按“座次”行序,就永远摆脱不了排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就像梁山好汉排座次,有实力的人,不会在乎自己的排位;但实力欠缺的,座次对他来讲就特别关键。如是,要想通过北京、上海的示范效应,让甘肃、青海也来抢个垫底,那只能是幻想太阳从西边升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