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9日 03: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爆出造假问题的达芬奇可能遭遇集体维权。据媒体最新报道,目前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区的达芬奇消费者正在“集结”维权,初步统计,已经进行登记的三地达芬奇消费者有60多名,涉及消费总金额为7000多万元,若按双倍索赔,索赔金额将超过亿元。
还有媒体报道称,达芬奇此前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有网民质疑,如果媒体不曝光造假事件,达芬奇会不会顺利上市?相关机构和中介是否起到了督察作用?还有网民表示,企业上市前必须做好“产前检查”,让更多的造假上市公司“胎死腹中”。
上市或将“胎死腹中”
署名“苏渝”的博客文章表示,假如媒体曝料属实,达芬奇上市必然“胎死腹中”,遭遇“产前阻断”。因为根据《证券法》十三条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必须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它重大违法行为。资本市场“产前阻断”并非没有先例,胜景山河此前因为涉嫌造假,“怪胎”在“分娩”上市前夜被证监会紧急叫停,最终“胎死腹中”。
有网民表示,如果媒体不曝光造假事件,达芬奇会不会顺利上市?如果达芬奇顺利上市,不难想象将会获得很高的市场估值,因为“奢侈品”的定位正是A股炒作的题材。而一旦真相大白于天下,受伤的肯定是广大投资者。
监管不能成为“马后炮”
署名“苏渝”的博客文章还表示,达芬奇的“造假门”给资本市场重大启示,辅导其上市的证券公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辅导期内只看华丽的业绩,迷人的微笑,没有掀开包装看货色,有明显的辅导期走过场之嫌。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的“产前阻断”,监管者、辅导券商、投资者应在准上市公司中用“B超”等仪器共同查找,让更多的造假上市公司“胎死腹中”。
署名“中秦”的博客文章表示,前一段时间被曝光的胜景山河事件,集中暴露了在突击上市圈钱的动力下,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造假上市的现象开始出现。其实这几年我们不难发现,次新股业绩大变脸的现象正在增多,很多次新股上市的时候顶着无数的光环,而上市成功后不久,业绩就全变了,这也让上市初期高价买入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正是这几年上市节奏加快后的恶果,随着股市扩容节奏的加快,造假获得审批上市已经成了一个很有效的赚钱方法,对于次新股,也一定要谨慎辨别其业绩的可持续性,以免落入“达芬奇”的圈套。
有网民表示,如果事先失去了监管,等到过会的时候再去调查,显然属于“马后炮”。近年来,许多拟上市公司的黑幕往往都是媒体披露出来的,监管机构应尽快督促证券公司对达芬奇问题做出公开说明,以对相关中介机构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当前上市审批各环节的严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警惕其它“达芬奇”
署名“中秦”的博客文章表示,达芬奇家具被曝光无疑是一种畸形产业链泛滥的一个缩影。在证券市场里面,也存在着不少的“达芬奇”现象,存在着不少圈套,首先是,巨大市值下的小公司,高价股不等于是绩优股。面对那些未来预期“花好月好”的小公司,一定要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历史沿革,看他们的企业是否能支撑住高市值,千万不要被暂时的高价股面纱给蒙蔽了。其次,重组股里面也一定要仔细鉴别注入的资产是否合理估值,炒作背后一定要留一份清醒。
署名“清晨班阳光”的网民也发表微博(http://weibo.com)表示,有一些注入矿产类的上市公司,拟注入的矿产看似储量巨大,但是几乎无法开采,真正转换为收益,为时尚早,其实只是在给投资者画了一个饼,在股价高估值的阶段,不少大小股东兑现出局,留下的依然是一群买了“达芬奇”的投资者。所以,一定要仔细鉴别注入的资产是否合理估值。
(记者 张松 整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