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30日 02:00 来源:中国经营报
李慧敏 郭斐
截止到7月27日,主要商业保险公司赔付总额总计仅213.2万元,覆盖伤亡人数仅45人。与汶川大地震、南方雪灾等案例一样,这个数字再次暴露出中国人对于自身的风险保障投入与保险公司保障险业务不足的现状。
“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购买保额足够的意外伤害保险。”一位外资保险公司总经理如是感叹。
商业保险应回归保障正途
此次事故中,中国平安一名遇难客户累计保险赔付34.8万元,是目前所有赔付中单笔最高。该客户拥有平安寿险、养老险和平安银行信用卡附赠险三份保单,涉及列车意外伤害险,短期意外伤害险,列车意外医疗险等。
但在前述外资险企人士看来,“34.8万元的商业保险赔付并不算高。行业内一份航空意外伤害保险,一年不过100元,一年内飞机身故保额一般可达100万元。”他认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交通工具意外险保额普遍不高,乘飞机意外身故的保额为40万~60万元,汽车10万元,火车(含地铁)意外伤害10万元,轮船意外伤害10万元。
但问题是,纯保障类产品也是消费型险种,即一旦保险期间内未出险,保费无法返还,国人难以接受。“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投保观念,动辄拿银行储蓄、基金产品来与保险产品比较收益、注重返还。”业内人士说,保险客户“保本、返还”的需求致使保险公司力推理财功能的业务。
保监会数据亦证实这一点。上半年,分红险产品占到保费收入的91.6%,传统意外伤害类保险产品则越来越边缘化,往往在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产险)保费收入占比不到1%。
以此次事故商业保险公司至目前的赔付总额213.2万元计算,平摊在共计45名客户身上,每个客户平均不到5万元的赔付。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直斥保险业此次理赔金的低下:“理赔金与客户所付保费没有多出多少,就是存单返还罢了!”
“从此次事故看,保险公司忘记了‘保障为主、理财为辅’的保险经营原则。”
从行业来看,保险也应当回归保障正途以及保障的本质。目前很多意外伤害保险已经沦为附加险种,比如财险公司家庭财产保险的主险之外附加意外伤害类保险,附加险不可单独销售。在寿险公司,客户意外伤害类的保额不足在一些理财功能性保险产品中特别突出,比如一份上万元的万能险或者投连险保单,意外身故保额只有保费的一点几倍;一份年缴数万元的分红险产品可能意外身故保额也只有保费的2~3倍,虽然定期返还,但赔付与客户所付保费并没有相比并未多出多少。
“对于保险公司来讲,综合类意外伤害、定期寿险等保障类产品虽然件均保费不高,几百到一千元左右。但由于该类产品风险发生概率小是高利润类险种。对客户来讲,一旦出险可获得较高赔付,这才是真正的最纯粹的保险产品。”一家精算咨询公司人士介绍。
未来有机会
“7·23”事故发生之后,不少商业保险公司也开始把与出行相关的保险产品挂在官网的首页推荐。
这是个怎样的保险市场呢?从数据来看,2009年,铁路的保费收入21.81亿元,当年旅客发送量为15.21亿人,相当于每人次保费1.43元。而某保险公司推出的交通意外险,1.5元可保一年,保额2.5万元,几乎涵盖所有运营的轨道交通,高铁、动车、地铁、城铁、普通铁路客车以及通勤铁路。
然而,铁路部门的“行业自保”让拥有业务优势的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涉足。
“如果能够涉足铁路意外伤害险,那自然是商业险企非常乐意的事情。”一位商业保险公司的总经理表示,让商业保险加入到铁路旅客运输,不仅可以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客户也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并得到更优厚的保障。
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高级经理韦峰则认为,商业保险公司介入铁路运输保险并不一定是“分市场”。“只要从每张车票当中留存哪怕是1分钱也可以,但留存这1分钱要有人监督,制订出赔付标准。只要做到操作公开透明,一张车票1分钱或更多一点的留存,便足够赔付需求。
小资料
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第一张保单应当是保险保障型的产品,比如一份综合性意外伤害保险,针对各种交通事故和意外事件对于身体和生命所造成的损害,或者一份定期寿险。至于保单保额多少合适,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额。在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保障类产品具备以后,再去考虑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理财功能强而保障功能偏弱的保险产品。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