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机器人进军制造业亿万农民工转型在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20:2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张萧然

  实习生 张伟健报道

  受“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一场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缓缓地拉开序幕。

  这次产业升级由富士康所引领。7月29日,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披露,未来3年内他们将把目前厂里的1万台机器人扩充100倍,用100万台机器人取代部分人工劳动力。

  作为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富士康的这一举动无疑具有代表意义。“从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言,用机器人代替劳动力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被认为是富士康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自2010年富士康发生震惊中外的员工持续跳楼事件后,富士康曾两次上调职工工资。2010年财报数据显示,富士康全年净亏损2.18亿美元,其中员工成本总计达5.65亿美元。

  采用大量的机器人是富士康消减人力成本上涨压力所采取的措施。如果中国制造业转型成功,机器在代工企业被大量地采用,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会不会出现农民工大量失业的局面呢?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在中国,制造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大头。仅以富士康为例,目前富士康有超过120万工人,大陆员工超过100万。如果3年采用100万机器人则意味着相当于1000万工人的规模,至少在大陆可置换出50万个以上的雇工岗位。

  虽然数据有点吓人,但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用机器人来取代一般劳动力主要还是一个成本取代的问题。虽然我们的人力成本上升很快,但是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上升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快,与替代性技术成本相比较,还是有盈利空间的。

  而且中国市场容量很大,梯度的差距很大,有纵深的空间。刘元春指出,这从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们企业并没有大规模进行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加速进行结构性的产业转移。

  着眼于中西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目前一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发动的“北上西进”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上演。2010年8月2月,富士康在我国中部省份郑州分工厂的首条生产线正式投产。

  从目前机器人成本和作业范围来看,薛胜文认为,在未来10年中,机器人可以运作的岗位只占到社会全部行业环节的50%,机器的可代替性并不能彻底颠覆人工劳作。

  有业内人士分析,富士康的机器人100%的自主研发制造,别的企业还没有效仿的能力。再有就是机器人成本高昂,建筑、手工等劳动密集行业,附加值很低,不具有普及的价值。

  “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民工荒’不仅在东部,中西部也开始出现,招工难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刘元春说。

  刘元春强调,只要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地发展,我们产业的快速升级就不会对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可以被发展的速度而抵消,对就业问题构成实质性威胁的还是发展速度和形势。

  虽然如此,制造业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发展趋势还是应该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注意,在引导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提前未雨绸缪做好劳动力的升级和转移。

  对此,刘元春建议,一是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吸纳劳动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加强人力资本的培育,对现存的劳动力进行再教育、再学习。“因为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和结构性失业太高,没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人、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人太多。”

  薛胜文表示,从产业转移承接角度来看,二线内地城市需要积极引进沿海产业,以迎接大规模的产业内迁;从政府角度来看,需要出台相关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对相应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以争取产业结构升级在5—10年全面完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