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十年:边干边完善的马路奇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20:2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长风 王超报道

  30年的时间有多长?也许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30年并不短暂。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它只能说是沧海一粟。东莞人却用短短的3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奇迹。

  在东莞市高埗镇冼沙工业园很容易迷路,马路两侧都林立着几乎一模一样的4层小楼。这里是整个东莞中小企业生存状态的缩影。2万多家法人企业,50万家个体工商户,填充在东莞市28个镇,440个村和156个社区。

  在东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上掉下块砖头,砸到10个人,有9个是中小企业主。”

  就是这些看起来十分寒酸的中小企业扛起了东莞制造的大旗,并成为东莞奇迹的重要缔造者。

  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1978年之前的东莞还只是一个有111万人口的农业县,377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当年8月,东莞虎门镇兴办了全国第一家出口型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依靠港商提供的图纸样板和200万港元投资,边试产、边出口、边扩厂。

  据太平手袋厂原厂长唐志平回忆说,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工资才几十元,200多万港元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们认为,只要工厂有发展,就要敢于尝试,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

  不到两个月,太平手袋厂已能保质保量交货。之后,港方索性将香港工厂关闭,设备全部转移到太平。9月15日,国内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

  这个时间点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早了两个多月。

  此后,东莞开启了发展“三来一补”(即外商来件、来料、来样加工进行补偿贸易的生产方式形式)企业的大潮。东莞还专门设立了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港商在这里签一个合同,顶多个把小时。

  至当年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2500多家,遍布80%的乡村,工缴费收入约占全省的40%,居全国县市之首位。

  企业的增多,让东莞陷入了土地荒。为了满足外资企业的需求,东莞人再次拿出了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开始了先行的土地使用探索。

  “烟纸地契”——在烟纸上写下最简单的关于租地面积、价格的约定。这是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用租地的方式解决了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这又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早了十几年。

  凭借这种气魄和诸多的优势,东莞顺利承接了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的服装、制鞋、玩具等轻工业产业转移,形成了以发展加工贸易为特点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也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转变。

  短短16年的时间,东莞工业就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农业县变身为闻名国际的世界工厂,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巨变。实现这一转变西方国家花费了100多年,亚洲四小龙也经历了40多年。

  跨越时空的奇迹背后,东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吸引外资时,东莞把招商引资权全面下放到村镇,村、镇自建工业区和厂房,自行招商引资。村镇直接竞争的结果,就是外商投资项目除享受法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包括不透明的其他优惠政策,甚至若明若暗地违反和抵触各种“绊脚”的法律。

  东莞厚街镇的一个村干部曾这样告诉媒体,外资在他们那里不但不用交税,环保、劳工方面也放得很宽,有工人投诉一般都会压下来。上世纪80年代颇为盛行的“烟纸地契”,根本就与当时的国家土地政策背道而驰。

  更遗憾的是,东莞付出如此大的法律、土地和环境代价之后,并未获得成比例的回报。当初的东莞几乎全部工厂都是代加工厂,其利润极其微薄。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隐患

  1994年,东莞人深切感受到“满天星星,缺少月亮”问题的存在。在参考有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东莞做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部署,力图促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科技资金密集型工业转化和升级。

  自此之后,东莞在引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有投必入”、“有引必进”的做法彻底作古,而是开始有选择、有目标、有分别地的引进。

  东莞把引资重点放在了引进信息技术、电脑软件和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大财团、大公司。优先为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解决用地指标,要求每亩投资额度必须在50万美元以上,引资对象也由以港资为主转变为欧美日韩等国。

  截至2007年11月底,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莞投资了81宗项目。东莞也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化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8大支柱产业。

  民营经济在为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出现了以厂带厂、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内外互补的景象。

  “在东莞1个1万人规模的外资企业,拉动的就业远远不止1万人,至少是4万人。在它的下游会有非常多的民营企业依附生存。”东莞市外资投资企业协会道滘分会秘书长梁国红说。

  如今,东莞加工贸易基地已经成型。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中涉及制造业行业30 多个,产品6 万多种,行业覆盖率达 78%。

  GDP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东莞仅用了3年,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更是缩减到2年。东莞的经济奇迹,是中国近30年经济奇迹最显著和最典型的代表。

  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沉淀,过快的发展速度给东莞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首当其冲的就是突如其来的用工荒。

  时任劳动局局长的莫海明表示,自2003年“非典”以来,东莞普通工人一直处于缺乏状态。东莞有17%的企业表示有用工需求,需求人数约为26.8万人,同比增长了36%。

  电力和水资源也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一些地方停电的频率已从以前的“停二开五”上升到“停三开四”。在沙角镇有一家电厂,虽然污染很厉害,但政府也不能让它关闭,只能改良它。如果电厂倒闭了,许多企业也将面临倒闭。

  目前东莞也已经开始从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入手,全面清理闲置土地,重点打造科技产业园、工业园和生态园,但由于前期以村为阵的模式已经成型,难以加以整合。

  “马路经济”并未见太大改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