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徽商兴废众口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6 01:3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谭洪安

  为什么是徽州?

  过去总结徽商兴起的原因,不外乎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活艰难,不得不出外经商,但中国类似这种自然环境的地区很多,为什么有些地方出土匪,而徽州出商人?说明这不是唯一的理由。我总结了五点:

  第一,地方经济结构决定。即使人口不太多时,徽州山区所产粮食都不能满足自身生存需求,只能利用本地资源如林木、茶叶、徽墨、纸张等销售出去,换回粮食。第二,悠久的经商传统。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徽州的经商风气就已兴起,宋代以后更不用说了,到明中叶时徽商作为一个商帮正式成型。第三,血浓于水的宗族支持。徽州人的观念是“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同族之内一人经商总是互相帮扶,再由血缘观念扩展到地缘观念,在各地建立徽商会馆,利用乡土观念和行业组织发展经济,开拓市场。第四,开拓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留存下来的徽州文书中有“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之说,可见徽商之坚韧。第五,勤俭起家的作风。徽商刚出门经商时,都是小本经营,财力微薄,靠的就是积极进取、善抓机遇、意志坚定,才最终获得成功。

  ——卞利(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

  时势遭逢之因

  在徽州一府六县里,相较其他五县,绩溪商人兴起稍迟,清代才真正成气候,但衰退也晚,延续了徽商的最后一抹余光,后期徽商的杰出代表胡雪岩,就是绩溪人。当时常用“徽骆驼”与“绩溪牛”来形容徽商的勤勉,可见绩溪商人的地位。

  绩溪是徽菜主要发源地,号称“中国厨师之乡”,民国早期徽菜在国内更是一枝独秀。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纷飞,百业萧条,但饭还是得吃的,绩溪厨师一路逃难,从上海到武汉再到西南,有些甚至到了缅甸,当时有俗语云“一根擀面杖,打到苏门答腊”,徽菜也因此传遍中国边远地区乃至东南亚。新中国建国前,上海著名饭馆大富贵、大中华,以及武汉的大中华(后来为毛泽东烹制武昌鱼者)的主厨,都是绩溪人。

  但出身绩溪的徽菜巨擘胡桂森遭遇颇为不幸,他于清光绪年间在武汉开设徽菜馆,民国时期曾暗中资助共产党,却因与军阀吴佩孚也有交往,1950年,已经73岁的他被新生政权定性为“大资本家”而遭到镇压。

  ——黄来生(绩溪县徽文化研究会会长)

  传统文化式微

     传统徽商衰落的原因,是清中叶(道光年间)取消盐业垄断经营,加上太平军长期战乱,以及地方官府的敲诈勒索,近因则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后徽州地方宗族社会的逐步解体有关。

  其一,悠久的文化传统,浓厚的儒学氛围,本来是徽商发展的有力支撑,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宗族内权威人物的文化素质急剧下降,以往的乡痞反而往往身居家族高位。其二,徽商兴起的前提和归宿都是教育,徽州地方传统教育体系从清末取消科举后日渐式微,上世纪50年代则基本连根拔掉了。其三,从民国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地方政治权力不断下移,政治觉悟较高的穷人取代了有钱有文化的地主和商人,成为基层权力主体,徽商的衰落是早晚的事。

  导致传统徽商最终消亡的,是1953年~1955年的“一化三改造”运动,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改造”,强制要求公私合营。在当时的现实背景下,农业合作化高潮迭起,村镇党政权力日益强大,而徽商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又以个人自由买卖为最大特点,受到全面控制乃至消失,实属必然。

     ——沈葵(安徽省社科院当代安徽研究所所长)

  谭洪安采写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