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等爱能改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1:3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
“爱能改变”,是“河流·孩子”项目的口号。从2008年开始,“河流·孩子”项目每年在一条河流云南怒江流域泸水县、四川金沙江流域美姑县、宁夏黄河流域泾源县附近,寻找一所硬件设施落后的学校,开展自己的捐建计划,现在已经有了三所“添富小学”,为当地学生的教学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改善。
大夏河畔的添富小学,是“河流·孩子”项目捐建的第四所小学,将会是一幢总面积7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内设教室、图书室、教研室等。今年7月开工后,预计将在2012年8月底完工。可以肯定的是,仁青吉会坐在崭新的教室里,开始学习四年级的课程。
让尼玛龙小学校长贡保加高兴的是,未来这所学校的学生流失情况将得到根本解决。此前由于教师、学生宿舍、教室多方面的紧缺,尼玛龙地区学生频繁流失到其他学校就读,流失学生接近适龄儿童的1/2。
这些爱,改变的不只是怒江、四川美姑、宁夏泾源、甘肃大夏河畔孩子的期盼和未来,也改变着在遥远都市里的人们。
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和近8个小时汽车的颠簸,本报华南分部的曾鸣随着“河流·孩子”大夏河流域助学计划2011暨《第一财经日报》“甘南信仰”红色之旅一行数十人抵达了海拔近3000米的尼玛龙小学,回广州后,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第一次现实中接触如此之多藏族同胞和孩子,给我最大震动的,是他们那一双双纯净如雪域的眼睛,那直逼我内心的人性、自然之光,叫我不敢对视……”
启动仪式上,《第一财经日报》、牙利吉办事处、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还签订了三方党建协议。本报综合管理等七个党支部和北京党小组分别认领了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承诺资助每位孩子每学年1000元生活费。而“添富图书室”、“添富之爱”、“添富之爱一对一结对帮扶”等也将落户夏河。
离开仁青吉家的时候,爷爷紧紧握着来访人的手,用不熟练的汉语反复说着“谢谢”。本报财经中心的姚剑在其微博(http://weibo.com)中写道,“那一刻我惭愧之极,面对藏族爷爷的感激,我们做的还是太少太少。”他依然记得仁青吉的眼泪,他说,那一刻,所有人为之动容。
深受触动的本报党委书记刘芳当晚就召集七个党支部和北京党小组的代表开会,大家一致同意:设立《第一财经日报》“河流·孩子”助学助教金——用每一个人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尼玛龙那些纯洁而又可爱的孩子。会后,每位与会人员为助学助教金捐出了第一笔“爱心”。
回到上海,他们还在本报内部发起了倡议:“我们深知,你我中的大多数人还在为一套房、一部车努力打拼,但我们更深信在您内心深处,一定有一股兼济天下的爱在涌动。”
倡议书说,恰如2011“河流·孩子”的口号——爱能改变,你、我、他的爱,一定能改善尼玛龙小学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是一些孩子的一生。这就是在追求人类永恒的目标——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