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双转移”推进深圳与河源互利共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08: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青青东江,一衣带水,共饮东江水的深圳市与河源市在广东省推进“双转移”战略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开出灿烂的并蒂莲花,两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促进转型升级新模式。2008年5月底,广东省作出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3年初见成效的奋斗目标。深圳与河源就是这一战略的对口转移和承接城市。

  “双转移”为发展添活力

  “河源不仅是深圳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也是深圳企业发展的广阔腹地。”河源市委常委、秘书长赖泽华这样概括深圳与河源在“双转移”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河源现有85%的产业转型企业来自深圳,既涉及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文化旅游项目,也有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这些企业将总部和研发基地放在深圳,将生产基地建在河源,两地合作呈现出转移规模大、层次高、合作程度深的“全业态双转移”特点。

  截至今年5月,河源引进落户项目636个,合同投资额为944.6亿元,其中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30亿元的恒泰豪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均由深圳企业投资建设。

  深河两地还将产业转移与扶贫“双到”工作相结合,力促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多个帮扶单位对一个贫困村,一个企业对多个贫困村”的形式,实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剩余产能输出促产业升级

  多年来,通过产业转移升级,深圳将高端研发基地和企业总部留在深圳,而将诸多工业生产基地输入河源等地,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腾笼换鸟”初见成效。

  “十二五”时期,深圳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将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作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将打造成6500亿元产业规模的高技术支柱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和创新资源集聚。通过实施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战略,“三来一补”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工装配型产业逐步外迁,信息、通讯、金融、文化、现代服务等主导地位的产业逐步增长。

  以研发总部位于深圳南山的特灵通通讯有限公司为例,转移到河源前,仅在深圳租用1500平方米的厂房,拥有员工100名,空间局限及高昂的成本使生产受到极大限制。目前特灵通在河源新建厂房1.5万平方米。“在河源,用电用水用工成本均低于珠三角,年可降低成本近600万元。”自2007年9月投产以来,特灵通多次增员扩产,目前月产已达到60万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26.5亿元,目前员工已达1400人。

  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河源是广东后发地区,如何实现环保和工业协调发展一直是河源最重视的课题。河源提出发展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四新”产业,力争实现经济、生态、文化“三大崛起”,河源还提出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生态发展区的支柱产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源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把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引进大批“高、精、新”项目。在广东省转移园中建成了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河源还重点推进东江教育城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本地技术人才。

  河源市坚持环保理念引来金凤凰,总投资45亿元的“东江·巴登城”项目成为河源生态产业建设的一个代表。巴登新城公司总裁郑勇军感慨道,深圳有很多管理先进理念、产业新业态,巴登城项目作为典型的经济、生态、文化结合优质项目,将对提升河源旅游综合服务的品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双转移”工作中,深圳市的先进管理理念、产业新业态、优势品牌的输入为河源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河源的承接力让深圳有了向更高层面发展的空间,深河两地通过优势互补,在两地发展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