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定位坐标十大星系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3 01:41 来源: 中国经营报佚名
第一维度:中国制造的价值创造
从中国制造的价值创造来看,由低附加值的制造转向高附加值的制造。
典型案例:巨大需求直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典型案例如铁矿石的进口谈判,一方面是铁矿石价格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以粗钢为主要产品的中国钢铁产业的低利润。
第二维度:中国制造的产品类型
从中国制造的产品类型来看,转型升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从生活用品的制造升级到高端工业用品的制造。
典型案例: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一直缺失,比如一些大型工程设备、高级数控机床等还是依赖进口。
第三维度: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从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来看,主要是中低端、可复制性强的产品,高端制造业产品尤其是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角色的产品不多,这样很容易使中国制造受制于成本增加导致的产业转移的影响,这是中国制造的脆弱性所在。
典型案例:日本大地震一方面暗示了日本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领域在关键零部件及零组件上的控制力,同时也暴露中国在某些产业链上关键角色的缺失,这种缺失,导致的是产业对中国本土缺少黏性。
第四维度: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从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来看,在此之前,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廉价劳动力及地方政府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如今,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处于急需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时期。
典型案例:一部分外资企业如耐克、阿迪将制造部分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同时,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也是这一用工大户对中国廉价劳动力不廉价的一种市场反应。
第五维度:中国制造的工人素质
从中国制造的工人素质来看,工人技术水平的提升,并没能跟上工资增长的水平。中国制造的工人素质仍面临改善和提升。
典型案例:珠三角的用工荒,中国在软件外包业上落后于印度、日本。
第六维度: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
质量水平并非单纯的技术等硬件水平,相反有关企业的质量意识及管理水平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企业目前正迫切需要摆正产品质量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或者,从短期来看,忽略产品质量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忽略产品质量最终导致的是企业的竞争弱化甚至死亡。从更高角度来看,质量提升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大利润。
除了企业的质量意识及管理水平,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也与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及质量标准有很大关系,这属于影响质量提升的环境因素。
典型案例:瘦肉精、三聚氰胺事件。
第七维度:中国制造的品牌模式
从中国制造的品牌模式来看,本土品牌不被认可,注册洋品牌存在造假问题,收购洋品牌存在消化能力问题,目前仍是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与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共同成长的阶段。
但对企业来说,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品牌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积累与时间的积淀,品牌购买可能能获得渠道、技术,但却难说一定能获得市场认可。
中国制造企业目前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模式战略。
典型案例:TCL收购阿尔卡特、海尔收购三洋。
第八维度:中国制造的市场选择
从中国制造的市场选择来看,在此之前,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其市场选择有一定的匹配度,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受人民币升值等出口不利因素的影响,优秀的中国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完成对国内市场深度开发的转型。而这种深度转型,某种意义上是全球化竞争的另一种表现。因为伴随中国高速度成长产生的巨大需求,各国及其优秀企业们都将未来的市场目标锁定在了中国。
典型案例:中国家电企业变扩大出口为刺激内需。
第九维度:中国制造的组织模式
从中国制造的组织模式来看,家族制占据了很大比重,但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培养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是当前摆在中国制造面前的重大组织问题。
典型案例:华为、康奈等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下一代CEO”或接班人的问题。
第十维度: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
从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当前有不少选择了“蛇吞象”的并购模式,这种并购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出售方多属于行业盈利性差,资不抵债的企业,中国企业看重的往往是其品牌、技术,但品牌收购与市场的平移是两个问题,而核心技术在收购中往往有限制条款,所以,该种收购模式带给中国企业的往往是成本的增加,而不是利润的增加。
中国企业在收购对象的选择上迫切需要重新设定战略。
典型案例:吉利收购沃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