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跌 机构众生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3 01:4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卢远香
8月5日至10日,仅仅4个交易日,但A股投资者却经历了惊魂一周:上证指数就像蹦极一般,先是从2609点跳水至2437点,随后又反弹至2554点。
在这跌宕起伏的震荡背后,悲观的机构投资者选择减仓避险,乐观胆大的机构则趁机押宝品种赌反弹,还有些嗅觉灵敏、身手敏捷的资金,玩了一把漂亮的波段。
紧盯周期品做波段
覆巢之下,仍有完卵。在4个交易日中,有一些对市场感觉灵敏的基金经理,玩了一把漂亮的波段。
邹涛是上海一位股票型基金经理,管理着资产规模50亿元左右的基金。8月4日,A股如往常那样,维持小幅震荡。但国内的期货市场上,塑料、铝、棉花大幅下跌,就连前期表现强势的有色金属、豆类、白糖、化工产品都出现下跌。
这引起了邹涛的注意。在与期货公司沟通后,邹涛了解到商品期货市场的多空力量正快速发生转变,曾经是风险头寸多头的机构将仓位平掉了。而且,“这还是机构的主动撤退”。
期货市场的波动,让邹涛隐隐觉得股票市场的资源品种,将面临短期回调的可能。而等到晚上,国际期货市场的暴跌,再次提醒了邹涛:资源股将有风险。
在邹涛过去的经验中,大宗商品市场对宏观经济更为敏感,对股市的资源品有风向标的作用。而“这次铜价向下、原油价格暴跌,看来周期类股票还是要当心”。
于是,8月5日早上9点,邹涛就早早地下指令给交易员,令其将煤炭、有色、化工等周期类品种全部抛掉。这天,邹涛还只是想回避短期的回调风险。
但他没想到的是,8月5日晚间8点,标普宣布下调美国债务评级。这一突发事件,让A股在8月8日出现剧烈波动,盘中一度击穿2500整数关口,最高跌幅超过100点,创下自2010年7月以来的新低。
而在“8·8暴跌”中,虽然上证指数的跌幅只有3.79%,但周期类品种的跌幅普遍高达7%以上。邹涛心里暗叹:“好险,幸好都抛掉了!”
8月9日上午一开盘,A股延续着前一天的下跌趋势,开盘迅速击穿2500关口,并创出新低2437.68点,周期类品种依然充当暴跌领头羊。但此时,邹涛却下达了一个让交易员吃惊的指令,要求他们将8月5日抛掉的品种再“捡”回来。
既然邹涛在8月5日判断周期品有风险,为何又在8月9日就把它买回来?
对此,邹涛的逻辑是,对于美国国债评级下调事件,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反应过度。“原油价格已经跌破80美元/桶,对美国而言,核心通胀水平又快速下滑。”而更重要的是,在通胀无虞的前提下,市场预期美联储会放手推出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如果QE3真的杀出,届时大宗商品又将迎来一番上涨。”
邹涛选择周期品的另一个理由是,A股经历超过100点的暴跌后,必然会有一个小反弹,而跌幅最大的周期品因其弹性大、反弹幅度也会更大。果不其然,周期品在8月10日大幅反弹。
割肉撤退等底部
邹涛毕竟是少数的幸运儿。对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而言,8月5日至8日的暴跌,还是让他们管理的资产受伤不小。而更难受的是,在充满了混乱、分歧、恐慌的市场情绪中,他们还得割肉卖出持仓股票。
“我是减仓的。”杜飞是深圳某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的投资经理,在暴跌前夕,其管理的资产账户中,金融类蓝筹和黄金类分别占30%。
此前,杜飞一直觉得低估值的银行、保险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但就在这几个交易日,招商银行(600036.SH)等已经跌到两年来新低,中国人寿(601628.SH)更是创出上市后的新低,“这些蓝筹跌太惨了,跌得人心都寒了。”眼看着亏损不断扩大,杜飞选择割肉抛掉了15%的蓝筹。
与杜飞在悲观中割肉不同,广州某大型私募老总张凡却是以乐观的心态做着减仓的动作。
“金融风暴发生,原油价格暴跌,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可以提前将通胀危机解决,国内政策未来有可能放松。另外,欧美经济增速下滑,可以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拉动大消费,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张凡判断理性决策是下跌中加仓,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减仓。
“我们这几天在减仓,怎么敢买?不能去接向下的刀,我们要等到底部确认时,才敢行动。这就是游戏规则。”张凡是个趋势投资者,他认为“8·8暴跌”击穿2400关口意味着下跌趋势已经形成,后续还可能因为恐慌而再惯性下跌。因此,虽然他并不悲观,但也采取了随大众的策略,就是“短期先杀,避险要紧,等市场调整完了再加回去”。
据记者采访了解,在暴跌中杀跌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A股局势变幻不定,难以预测。在形势明朗前,所有对股市底部的预测都是一种风险。”南方某大型公司基金经理称,该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态度非常谨慎,整体仓位降低3%~4%。目前,他们还在等待市场筑底,期望着“在2300点再加仓”。博弈抄底大消费
除了减仓撤退的大众,也有部分机构投资者抄底抢反弹。
龙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吴险峰是私募加仓的一个代表。8月8日和9日两个交易日中,他将仓位由五成加至七成,增持对象主要是大消费和新兴产业。“8月9日早上一开盘就加仓,就加资产池内跌幅比较深的个股,谁跌得多就加谁。”按照这个思路操作,吴险峰当天加仓的品种不少有10%以上的收益。
与吴险峰的思路类似,上海汇利资产管理总经理何震增持了白酒和百货。不过,与吴险峰从市场大趋势博反弹的角度不同,何震是从个股基本面来选择加仓对象。“影响市场的悲观因素,短期无法消除,这就意味着三季度没有大机会”。因此他的策略是不再关注大盘走势,只专注于从合理的价位买入稳定增长的成长股,等达到预期目标后再卖出。
不仅是私募,一些公募基金以及专户一对多产品也加入到抄底抢反弹的行列中。
“8·8暴跌,趋势不确定,没敢贸然出手。8月9日才抄底做反弹,但没敢抄太多,有3%~5%的收益。”深圳某专户投资经理李鹏的思路是,大盘连续3天暴跌,是恐慌效应,必有反弹。在品种选择上,他还是选择消费、医药为主,目标是“跌得多的、业绩确定的公司”。
私募、专户等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机构,普遍选择了消费等周期品种抄底。但以相对收益为目标的公募基金,却更偏爱以银行、煤炭等为代表的周期类品种。
“我加仓主要是银行、保险等跌幅比较大的周期品种。”夏江是北京某混合型基金经理,他之所以不挑抗跌的消费、医药,而是选择跌幅惨重的银行等,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
“不同行业的股票有相互比价效应。这轮调整后,包括消费、医药以及中小板等成长股的风险收益比不是很好,增持这些股票的性价比不高。相比之下,暴跌后的金融股风险很小,流动性充裕,进出灵活,交易性的价值更大。”
除此以外,夏江考虑的另一因素是公募基金之间的博弈。“消费、医药是资金的避风港,在下跌市场中更为抗跌。但市场若有大反弹,消费很难有大的超额收益,部分资金又会从消费中流出,扑向周期品抢反弹。”
邹涛亦认同夏江的观点。“因为基金都判断市场不会有大机会,大家都不愿增加仓位,只能是结构调配。”换言之,在暴跌中抗跌的消费股,在反弹市场中不一定会补跌,但却很可能滞涨。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