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城市来自包容与自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5 01:3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8月12日晚,随着面朝大海的“世界之门”徐徐开启,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激情开幕。作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大型盛会,深圳大运会受到外界高度关注。东道主城市深圳,更是迫切希望借此向世界展示“不一样的精彩”。
这个“不一样的精彩”,首先体现在一场“不一样”的开幕式上。1100万个废弃塑料瓶装饰的舞台、不请大腕、不放焰火、绚丽而不浮夸的科技元素……种种细节,颠覆了观众心目中大型盛会的铺张、奢华印象,使他们完全融入到了青春、激情、低碳、和谐的大party中。
按照开幕式主创团队的想法,他们希望让大运会开幕式回到体育、回到仪式,而不是一场炫耀式的“砸钱”表演。他们做到了,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真正由赛事主角——7000多名运动员自己参与、乐在其中的体育仪式,让运动会回归到了Game(游戏)本身。
是的,运动会就是一场游戏,但这场游戏,深圳一度玩得不轻松,甚至有点紧张。先是今年3月,深圳警方展开“治安高危人员排查清理百日行动”,据称累计有8万余名“治安高危人员”受到震慑离开深圳。5月,深圳市住建局在官网发文规定:在大运会期间,严禁以任何理由拖欠农民工工资,也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等非正常方式和手段讨要工资,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将“追究其刑事责任”……尽管深圳后来有所纠正,但如此过度反应之举,还是引得外界哗然,以至《人民日报》亦发表时评认为:“开放包容不应只在大运会赛场”,央视《新闻1+1》节目则以“深圳太紧张,大运会与期待背道而驰”为题进行了探讨。
外界的质疑无疑是中肯的,上述“过于紧张”的举措,仿佛贴在城市街头的牛皮癣广告,令深圳这座以改革、开放、包容、创新闻名的城市有点尴尬。
不过,公平地讲,类似“紧张”,在国内并非深圳独有。近些年来,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是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在举办国际性交流活动时,讲排场、好面子的做法比比皆是。与此同时,铺张浪费、扰民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这显然与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格格不入。
中国人民自古热情好客,经历过闭关锁国、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开放的大潮下,更是对世界充满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总是希望把家里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客人,洒扫庭除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有碍观瞻”的东西,都不能冒出来“煞风景”。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在其位”者,却又把这种热情推向极端,干出给岩壁刷油漆、让开幕式场馆周边的住户“人走灯开”等种种“自我紧张”的事来。
深入探究这种“自我紧张”的原因,可以发现,物质化的潮流对社会风气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种风气下,一些人喜欢搞攀比,搞形式主义,他们要跟别的城市比马路宽,比楼房高,比夜景靓,当然也要比重大活动焰火放得多,放得好看,他们觉得,那样才够气派,才够国际化,才能够长脸。为了“比”过别人,他们不能不“紧张”,他们勒紧裤腰带,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却忘了“好”的本质。一言以蔽之,“紧张”还是“不紧张”,完全存乎于要显摆还是要节俭,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要虚名还是要实惠,要一时还是要长久。选择前者,自然诚惶诚恐,紧张不已;选择后者,自然气定神闲,收放自如。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纷纷推出“国际大都市”的规划。在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可事实上,中国得到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目前只有北京和上海,连深圳、广州、厦门等城市,距离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还有很大距离。
对于百姓来说,那些虚无缥缈的国际化或全球化,只是画饼充饥,切实的生活质量、优质的生存环境、自由而有序的社会生活、受保障的生命财产、包容而公正的法治环境……这些,才是一座城市能赢得尊重,能走向国际的必备条件。
这一次,深圳在举办大运会这件事上,从初始阶段的习惯性“紧张”,到后来推出种种精彩举措,展示出在人本、绿色、创新上的不懈追求,也展现了出色的学习、进取、自强能力。这样的深圳,只有自信与美丽,毫无紧张之感。从此角度而言,和谐、自信、以人为本,将是深圳大运会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多一份自信,少一点紧张,但愿国人和国内更多城市,像深圳大运会的口号那样,start here——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