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争议未来政策走向 继续保持稳健成主流观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7:03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李侠
多数专家认为,目前政策可能进入稳健观察期。考虑到上半年货币政策连续收紧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以及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未来货币政策仍应继续保持稳健。
尽管美债评级下调引发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欧债危机爆发,令全球经济复苏再次蒙上阴影,但考虑到我国通胀压力仍居高不下以及国外经济环境的恶化,很多市场人士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势产生较大争议。但从央行上周五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看,显然这些因素暂时并未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央行仍将继续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和央行同期发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多数专家认为,目前政策可能进入稳健观察期。考虑到上半年货币政策连续收紧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以及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未来货币政策仍应继续保持稳健。
国内外环境恶化 市场“期待”政策面回暖
面对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混乱,投资者寄望动荡的国际市场令国内政策面回暖。而日前公布的7月份CPI再创37个月来的新高,7月进出口顺差达到30个月来的高点至314亿美元,但至今央行却没有采取任何动作,此前央行在6月份数据出炉前三天就宣布加息,这令市场更加期待紧缩政策提前结束。
尽管7月份的CPI数据再次创出新高,但随着美国、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宣布低利率将持续到2013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分析师们对加息预期开始逐步淡化。
针对美联储维持低利率的声明,安邦咨询认为,事实上承担着“全球央行”角色的美联储在第一时间给出了维持低息近两年的明确预期,对于在当前的动荡之下稳定市场信心,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表示,美联储声明中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给出了维持极低利率水平的具体期限,即2013年中期。这意味着此前在宽松还是紧缩中犹豫不决的美联储已选择了方向,今明两年关于美联储退出宽松政策的预期可以偃旗息鼓了。
华创证券宏观分析师周东海也认为,美联储明确提出2013年年中之前将维持极低利率水平,这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促进中期投资复苏。
事实上,在国际环境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一些机构已经开始调低加息预期。包括瑞银、渣打在内的外资机构纷纷发表报告,认为年内中国央行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申银万国、中信证券等国内机构也纷纷表示,目前政策将进入观察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进入到一个审慎平衡的操作阶段。
专家争议政策是否走向宽松 保持稳健成为主流观点
但未来货币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放宽?从7月份金融运行数据看,前期紧缩政策效果显著,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但由于CPI同比增速的回落预期、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对于政策需要消化以及欧美经济恢复形势的不明朗,均对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产生挑战。
在此背景下,显然业内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为应对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目前施行的货币政策应该再次转向宽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还在医治2008年4万亿元扩大内需计划的后遗症,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局限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因此此次中国将有针对地选择政策工具,不会再下全面刺激经济的猛药。
瑞信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显然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积极倡导者。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如果中国参与全球协调一致的行动,推出宽松政策,人们不会感到惊讶。这些政策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渣打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也认为,中国在9月底温和放松政策的可能性较大。
但央行刚刚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仍将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摆在首位,强调“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央行对利率等价格工具的强调,表明年内继续加息的大门仍然敞开。中金公司的报告也预计,除非经济出现大幅滑坡或CPI环比明显下降,货币政策不会显著放松。
更多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则表示,此次欧美金融市场动荡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有所不同,更多是源自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政府刺激经济资源不足,以及长期积累矛盾。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问题。因此,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关注国内金融风险,而不是再采取类似两年前那样的扩张性财政金融刺激政策,否则国内很可能出现巨大的资产泡沫。因此,在上半年紧缩政策效果显著的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
事实上,从央行近期释放的货币政策看,至少目前施行的货币政策还将会继续维持一段时间。央行在前不久召开的央行分支行长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旦政策松动就有反弹的可能。”因此,下半年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必要的政策力度。”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强调“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