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食链乌托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10:48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封面《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封面

    富裕阶层在郊区包个大棚,社区居民合伙签约小毛驴农场,乃至机关食堂享受特供,这其实有点像现代社会中的“隐居”,并且是“大隐隐于市”。但是,如果连北极熊都无法善存,人这点伎俩又能隐藏多远、多久呢?况且仅从技术上看,这种“隐居”也未必可靠。每个人的食品都是或者至少部分由他人提供,食品供应链背后,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是“人链”,是人际之间的纠结。食品把人连接在一起,人们却因食品而彼此猜疑。

    财政部定调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京沪高铁今日起施行新运行图 业界称中小企生存艰难超乎想象 组图:云南铬渣污染源头现死亡村新婚姻法引发一个极端婚姻故事分析机构动向 捕捉黑马暴涨玄机

    比起北京猪肉毁掉了巴西雨林这种有点遥远的饮食伦理问题,《Fast Company》杂志的“蝴蝶效应”这个栏目名称更能准确反映现实,不仅仅因为它比“全球化”更形象,而是这个词汇无比准确地描述了构建于高度复杂分工之上的现代社会的特点:任何人的行为都与所有人相关。人们在做每件事前都应该三思:这是在促成一个互害的社会还是互利的社会?

    在分工高度复杂的今天,能冀望一个封闭的食品供应链吗?

  开篇

  民以食为链

  文/李国卿

  在高度分工的供应过剩时代,每个人的食品都是或者至少部分由他人提供,所以食物供

  应链条本质上是人的链条。食品供应链背后,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是“人链”。

  5月29日,本刊记者曹可臻、张卓登上前往欧洲的飞机,开始为期30天的采访之旅。行前大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叮嘱她们:“到了德国千万别吃黄瓜!”一个月后,欧洲食品危机的新闻已然淡去,国内“牛奶标准”之争却甚嚣尘上。两位记者安全归来,

  问起她们对欧洲食品的体验,回答竟然是—“没感觉!”再后来看到德国《die taz》记者发来的专稿,虽然不免有新闻行业特有的渲染,但结论其实与我们记者的结论是一样的:问题已然得到非常专业的解决。这正代表了一个成熟社会的常态:也会发生问题,但没有恐慌和过度的疑虑。

  国内的情况却可以用“恰好相反”来形容。在公共平台上,人们从不吝于用最激烈、刻薄的言辞表达对于食品的猜疑,如果我们细心体察,这些言辞的刻薄程度应该与发言者的恐慌程度恰成正比。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食品安全真是个可怕的循环,用地沟油做煎饼

  的小贩可能在愤怒自己孩子喝的牛奶不安全,而牛奶厂以及奶农们可能抱怨西瓜们都加了膨大剂,瓜农也可能都在郁闷牛肉膏这玩意儿,而做牛肉膏的估计看到瘦肉精的报道也会破口大骂。做无耻勾当的人同时也在被伤害和愤怒着,于是更疯狂逐利,于是道德底线进一步被拉低。”

  “民以食为天”—这种警示已经不能适用于今天的状况,因为那是饥饿历史留下的教训。在高度分工的供应过剩时代,这个说法应当换成—“民以食为链”。每个人的食品都是或者至少部分由他人提供,食品供应链背后,真正让人不安的其实是“人链”。

  近年来我们身边能感受到的明显变化,就是人们为了安全,纷纷自发行动起来。但是,“你左腰别个弹簧秤,右腰挂个测量仪,就安全了?”食品链是关乎社会整体的问题,根本解决只有靠全社会的整合,绝对无法通过隔绝、分离来、自给自足苟全———这应该是社会组织的常识。

  富裕阶层在郊区包个大棚,社区居民合伙签约小毛驴农场,乃至机关食堂享受特供,这其实有点像现代社会中的“隐居”,并且是“大隐隐于市”。但是,如果连北极熊都无法善存,人这点伎俩又能隐藏多远、多久呢?况且仅从技术上看,这种隐居也未必可靠。

  中国最热销的关于隐士的书—《空谷幽兰》,它的译者明洁不久前好心地向我推荐一个有机蔬菜的小供应商。那人其实是个护林员,在他看护的林间种了一些菜,承诺不用化肥和农药。他有一个客户名单,当名单上的人打来电话,他就用平板车送菜上门。明洁建议我也加入这个名单。但当我在办公室向同事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当名单扩大到一定规模,那个护林员就会去市场买菜给你送来。去年一个朋友和我谈起他家乡农民种菜的故事。

  以前那个村子种韭菜,菜贩子每天来收购。菜农把菜分成两块,出售的按要求施肥打药,自用的则以农家传统处理。可是那几年,这个食用自种“绿色蔬菜”的村子却成了癌症高发村。主因倒不是菜,而是他们的另一项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农药高残留。在一整片被

  污染的土地上,无法独留一块净土;同理,在一个普遍猜疑的社会里,局部的信任也难以维系。同样的尴尬也发生在大超市的一些“绿色蔬菜”专柜上,它们被承诺来自超市的定点专供基地,严格控制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而一家NGO的专员却发现,超市的销售量有可能超过定点基地的生产能力。

  2008年,富士康正被连环跳楼事件所困扰。一位台湾朋友在MSN上留言:“郭台铭喊我来救命!”听起来有些夸张。回复过去,原来是富士康请来各路高人在它位于北京的有机农场商讨企业如何更人性化管理的问题,而富士康的农场—基于这个企业人口众多的

  特点—是一个有机的循环体系。搞清这些之后我忽然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荒谬感,一个句子在脑中反复旋绕:“他们吃着有机蔬菜,却选择去死。”

  这不是过度联想,实际上食物的影响甚至深远到我们难以想像的程度。一个“战斗在厨房”的主妇,当她走出厨房,又该向谁施展这一身“功夫”呢?最新一期美国《快公司》的“蝴蝶效应”专栏谈到: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吃越来越多的肉,那就等于要设法弄到喂

  饱猪猡们需要的进口谷物,这就要砍掉巴西的雨林来建农田,而这在金砖五国内部引起了冲突。

  比起北京猪肉毁掉了巴西雨林这种有点遥远的饮食伦理问题,我更欣赏“蝴蝶效应”这个栏目名称。不仅仅因为它比“全球化”更形象,而是这个词汇无比准确地描述了构建于高度复杂分工之上的现代社会的特点:任何人的行为都与所有人相关。人们在做每件事

  前都应该三思:这是在促成一个互害的社会还是互利的社会?

  最近在读南怀瑾先生讲的《列子》,其中《杨朱篇》尤为引人入胜。杨子的名言—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尽人皆知,许多人据此奉他为自私自利的祖宗。这显然是肤浅之论,因为他随后还有另一句:“举天下奉一身不受也。”而杨朱的本意用现在的话讲其实是:一毛虽小,蝴蝶效应却大;以一毛之小利而打破天下的平衡并最终回馈殃及自身,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放大的互害过程,故而不为。

  先哲谨慎于“机象之先”的预先防范,今天看来是很先进的理念。但他们所钟爱的“保守疗法”已经无法适用于当代。一则世界熙熙攘攘已经不知其几千年了,二来我们早已为分工体系所捆绑,谁也别想遗世而独立。赞同他们的理念,却要反其道而行,着眼“机象之

  先”构建互利社会,才是可能的解决之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赏“市场原初形态”的“有机市集”而对包租大棚有所保留,只因为前者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平台。

  当然,一个社会无论如何重建,也不应该偏离其来所自的原点。如前所述,这个原点多少有点列子的味道。

  王山先生早年曾经在雁北务农。村子旁边是一条杏花沟,每年到了季节,满沟杏树无人自熟。但他不知道哪些是已经熟好的,他养的一只松鼠知道。一天早晨,王山在一阵阵无可言喻的香气中醒来,枕边是十几个熟得恰到好处的杏子,那是松鼠一个晚上的心意。

  王山说,那一刻他坐起身,享用着天地之精灵为他采撷来的天地之精华,深沉地感受到生于天地之间的尊严。

  相关组文:

  战斗在厨房

  向着太阳打药

  日本十年:大乱到大治

  吃的道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