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缓解中国对美元资产担忧是重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06:59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袁蓉君
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邀请,美国副总统拜登17日傍晚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拜登就任副总统以来的首次访华,中国是他此次亚洲三国之行的第一站。根据记者了解的信息,拜登此行将与中方讨论经济、朝鲜和伊朗核项目、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安全、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台湾和西藏等议题。其中,经济议题,特别是美方设法缓解中国对在美资产安全的担忧将是重中之重。
17日傍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中国民间投资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的情况下,将美国财政部统计的中国持有美债数据等同于中国官方储备美债数据是错误的。美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外管局还在继续动用新增本金增购美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相反,拜登此行应少想点如何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多想点如何应付债主,要就中国在美资产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
拜登此次中国之行的大背景是中美双方贸易和汇率争端加剧、美国长期债务评级被下调以及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力提出尖锐质疑。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亚洲事务前任高级主管杰夫·巴德尔表示,近几周的变化是拜登此行议程的一个新项目,中国人期待拜登对美国经济前景作出解释。
实际上,就在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债务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一天后,新华社即发表英文评论警告称,美国政府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痛苦的现实,那就是过去通过借钱来走出自己困境的好日子最终要结束了。文章称,作为最大债权国,中国完全有权利要求美国正视债务问题并保障中国的美元资产安全。
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继今年4月和5月连续两月增持后,中国投资者在6月继续增持57亿美元美债,现持有美债总额达1.1655万亿美元,目前仍是美国最大的债主。鉴于此,据外电报道,此次中国很可能向拜登提出保证在美资产安全,而拜登将试图让中国确信,美国会将理顺其财政乱象,传递“你们在美国的资金是安全的”这样一个信息。
据美国财政部主管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布雷纳德15日就拜登访华之旅“吹风”时的介绍,作为全程参与美债谈判的白宫高官,拜登将向中方介绍8月初奥巴马签署的一揽子削减赤字法案,表明美国正采取有力措施处理债务问题。布雷纳德表示,尽管美国AAA信用评级遭历史性下调,美债危机阴云迟迟不散,但拜登在访华期间将强调“美国有能力、有意愿并会全力应对我们面临的主要财政和经济挑战”。
一般分析认为,短期内中国不会抛售所持美国国债,这是全球所有美债投资者在目前形势下的自然选择。事实上,标准普尔下调美国评级导致上周全球股市动荡。在有迹象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且欧洲债务危机扩大的情况下,投资者纷纷撤离股市,转投债市,导致8月10日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最低跌至2.1%。自标普7月14日称可能下调美国评级以来,该收益率共跌去将近25%。
尽管如此,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1991年~1995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芮效俭表示,如果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失去信心,上述局面很可能生变。“中国正在寻求(外汇储备)多元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可以并且将减少对美国国债的依赖。”他如是说。
梅新育对中国官方增持美债的说法不以为然的理由有两个。首先,美国的统计实际上只能显示持有者是中方,不能显示是中国外管局还是民间投资者。像企业居民、金融机构这些民间投资者持有的债券,按照美国财政部的国际资本统计系统,应是和官方储备投资合在一起统计的。因此,这些所谓的增持,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投资者。而从中国企业、居民、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他们持有美国国债是正常的,尽管未必是长期债券。对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他们将闲置美元资金存放银行的收益率不如购买美债。如果购买短期美债,到期后正好满足采购等需要。其次,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储备投资收益已越来越多。所谓增持,未必全部是新增本金购入美债,有些可能是投资收益再投资。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日本受到地震冲击,一部分民间投资者很可能减持了日欧资产,而增持相对不那么烂的美元资产。所以,在中国民间投资已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将美国财政部统计的中国持有美债数据等同于中国官方储备美债数据是错误的。如果企图借助这一错误的假定来推断中国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组合,这恐怕是要栽跟头的。”梅新育如是说。
另一方面,在标准普尔调低美国评级之后,国内主张中国将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美元资产份额的呼声甚嚣尘上。对此,与本报记者连线的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中国外储多元化不可冒进,而应该保持过去的渐进多元化的策略。他的理由是,如果中国突然大规模减持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可能会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金融市场造成负面冲击。同时,突然大规模减持美元也没有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梅新育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道,中国在进行外储多元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增量调整策略,稳定存量,即使调整也是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