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赴港抢饭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舒时

  聪明能吃苦的留港毕业生算账月薪一万的生活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了?”某外资猎头公司工作人员在与一位内地留港毕业生交流完后如此问她。

  这位毕业生告诉笔者,对方很惊讶于自己所提出的待遇要求“如此之低”,若按此薪资水平求职,猎头本身能赚的佣金也将大大降低。

  结果不难猜到,猎头告诉她另请高明。

  欧美债务危机下全球金融业裁员潮风雨欲来,这成为香港一些行业职场版图重构的最新注脚。

  事实上,众多内地赴港学生如今面对的求职竞争对手已经不只是香港本地居民,一些海外金融机构的资深员工也在“向东转”。

  相比而言,一些内地赴港就读毕业生初始工资仅一两万港元,实干、能吃苦而且待遇要求不高,这成为他们的一大竞争力。

  内地赴港留学的职场新手南希对笔者介绍了自己的“月光”生活。

  从粤语到各地口音的英语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昨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5月~7月的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3.4%,就业不足率由1.8%降至1.7%。

  当季,香港总就业人数增加1.5万余人至362万多人,再创新高。

  特区政府部门表示,由现在起至年底,将在不同地点举办大型招聘会,其中已定于8月及9月举办两场招聘会,预计提供超过1万个职位空缺。

  事实上,在整体就业向好的情况下,一些金融机构的求职发令枪已经打响。

  温茜服务于一家金融机构的香港分公司,原先时常可以讲讲粤语的办公室里,如今夹杂着各种地方口音的英语。

  “最近我们公司来了许多老外,都是从欧美市场调配过来的。”她在一次聚会上告诉笔者。

  据温茜介绍,来到香港的老外同事大部分是从美国或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分公司调过来的,也有一些是从美国回来的华人同事,“他们是进军内地市场的先锋。”

  此前的公开资料显示,华尔街四大行的二季度核心交易和销售收入平均比一季度减少25%,众多金融巨头的员工正在陷入是否会被炒鱿鱼的惶恐中。

  此外,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包括巴克莱(Barclays)、瑞银(UBSN)、瑞信(CSGN)、汇丰控股(HSBA)在内的欧洲银行,近期也纷纷宣布裁员。

  在此背景下,许多海外公司选择亚洲市场进行人员调配,有较高级别的员工因而选择赴港作为“避险港湾”。

  温茜说,她有些同事是主动请缨,也有人是接到人事部门的咨询电话,问是否有意转向亚洲市场。

  对公司而言,这种内部调动好处不少,第一,这些从美国回来的内地员工了解内地客户,第二,进行内部调动之后,就不需要另外在香港本地招聘人员了。

  然而,这些调配并不一定会伴随着待遇的增长。

  温茜说,一位被调往内地工作的同事甚至被“降薪”,公司的理由是“要与当地环境符合”。

  显然,这些精明的国际公司在节约了海外公司人力成本的同时,间接地冲击到了香港市场上的就业大军。

  7月末,汇丰宣布将在全球裁员,一位在汇丰任职的员工对笔者说,他们部门已经取消了此前增加人手的计划,而且,未来一年能否加工资也成了未知数。

  月薪一万港元的生活

  当然,上述职场流动中也存在着结构型调整。

  有接近猎头公司的香港朋友说,现时在职场中观察到的情况极为类似,即各家公司一边委托猎头公司寻找高管人员,一边精简过于繁冗的基层人员。

  “目前金融公司寻找的都是资深级别的员工,最少也要求三至五年行业内的工作经验。”申银万国(香港)的一位联席董事说,“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试问如果大家都要资深员工,新手哪里会有机会,这个行业又怎么发展?”

  他说,前几年许多本地券商招聘的股票分析师还只是要求大专毕业,现在根本不可想象。

  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位金融博士毕业生抱怨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名校毕业生回来“抢工作”。

  内地赴港精英也在分食着就业大蛋糕,只不过,有些并不要求吃到最甜的那块。

  “他们要的待遇真的太低了,而且又聪明又能吃苦。”在一家德国金融机构担任部门经理的桑娜说。

  从企业主的角度来说,精简底层人员符合常理,因为他们通常没有直接创造收入,而且可替代性很高。

  既能注入新鲜血液又能降低成本,为什么不那么干呢。

  笔者接触过的许多香港金融白领都有这样的认识:香港老板根本不担心有人跳槽,甚至希望有人主动跳槽,以便以更低的成本聘请人手。

  据笔者调查,许多内地赴港就读毕业生初始工资仅一两万港元。

  一万港元的收入,在香港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南希帮笔者算了一笔账,房租是她最大的花销,她与人合租两室一厅,单人间不到四平方米,月付4000港元,如果单独租一套房子,则至少要8000港元以上。

  由于她常常自己下厨,因此一个月的用餐开销“仅仅”花费3000港元。

  交通费方面,不少于1000港元,其他的水、电、煤气、通信费等加起来至少要1000港元。

  上述这些开支已经接近上万了。

  一位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女博士很惭愧地说,她几乎每个月都要花光超过1.3万港元的奖学金,还要向家里借钱交学费。

  尽管如此,不少求学香港的内地学生还是会选择先留下来,因为他们认为如今在内地,要找月薪1万多元的职位仍然非常困难。

  比英语吃香的普通话

  “内外夹击”下,一些专家给香港本地的年轻金融从业者提出了三点建议:要提高普通话水平,增加对于整个中国市场的了解,祈祷父辈留下一些人脉关系。

  “普通话不仅要会说,还要说得好。”一位招聘专家说,“现在的行情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帮不了你,如果你的普通话能标准得像北京人,面前将会有许多扇大门打开。”

  许多香港年轻人可能去过欧洲和美国,但还没有走过罗湖桥。

  “只有这样(了解内地),在你的老外上司眼里才有价值,否则的话,你和那些从美国或者欧洲回来的人没什么差别。”这位专家说,“可以考虑去内地读个硕士文凭。这不仅能够让你度过现阶段不景气的市场行情,还可以锻炼你的普通话水平,并在那里建立起宝贵的关系网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