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庞氏”是个“好骗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1 13:50 来源: 北京晚报

  如今什么理财方式最火爆?不是基金股票、不是黄金白银,更不是各大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想要得到收益最高的理财产品,投资者需要“不走寻常路”——民间借贷。

  据媒体报道,民间借贷正从地下钱庄走上台面,颇有突飞猛进之势,部分民间借贷的年化收益甚至超过100%。

  畸高的收益率,也让人们想到最著名的金融骗局——庞氏骗局。把民间借贷比作庞氏骗局,并不一定恰当,不过了解一下“庞氏”其人,却没有什么坏处。

  “庞氏”是谁?

  说起“庞氏”,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化妆品牌“旁氏”,不过此“庞”非彼“旁”,在金融史上,“庞氏”可谓史上“第一骗”。

  回溯1917年,整个世界还沉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中,各国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打击陷入混乱。此时却有人看到了混乱之中的“商机”,此人便是“庞氏”——意大利人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

  查尔斯·庞齐看到的商机并非商业构想,而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原本便是投机商人的庞齐,在美国波士顿成立了一家“证券交易公司”,宣称从事国际回信券的交易工作。国际回信券是一种可在国际间流通的邮政票据,也是有价证券的一种。由于各国汇率的不同,从欧洲购入回信券再到美国交易,确实有利可图,但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和各项交易投入,其利润实在值得怀疑。然而庞齐却向投资者许下了夸张的收益诺言——45天,50%的投资回报。

  如此投资回报率,稍有常识的人便不会相信,彼时的美国投资者也并非傻子,相信庞齐的人并非太多。不过职业骗子有着高超的职业素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自己信了——庞齐以一腔“热情”向投资者宣传着自己的投资理念,终于吸引了一批“胆大心粗”的美国投资者。他们从庞齐手中,购买了国际回信券。

  45天后,首批投资者果然收到了50%的收益——其来源并非交易所得,而是庞齐自掏腰包补齐,不过没人知道这一点——这样的消息传遍波士顿,“庞齐这里有发财的机会”,不胫而走的神话在投资者之间流传,转瞬间,庞齐名声大噪,一批批投资者慕名而来,投入资金数额越积越多。几个月之内,便有数万名投资者上钩,累计投资超过数百万美元。甚至有人称赞庞齐是“史上最伟大的意大利人”。

  此时的投资者陷入一个怪圈,人人都狂欢于巨大的收益,却没有人赎回购买国际回信券的本金,甚至从始至终,几乎没有人真正卖出过回信券。

  这样的怪象最先被波士顿当地媒体发现,一系列不利于庞齐的质疑出现,庞齐身后的巨大财务漏洞被发现,庞齐最终锒铛入狱。

  庞氏入狱并没有让庞氏骗局结束,这仅仅是个开始,此后百年,无数人效仿庞齐当年的骗术方式:许诺超高收益率吸取资金,再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兑付投资人收益,最终积累大量资金后卷款逃跑。人们发现,如此简单的诈骗模式,竟屡试不爽,获利巨大(实际上,庞齐出狱后仍想重操旧业)。

  难揭穿的“庞氏”

  如果仅仅是这样,“庞氏”被称为金融“第一骗”还有点过分,“庞氏骗局”最致命的一点正在于:投资人确实可从中得到收益并全身而退,却少有人如此做。

  后世的金融骗局中,庞氏骗局及其变体举不胜举,人们熟悉的传销便是一例,最先参与其中的“上线”往往获利颇丰,并醉心于此,甚至在骗局被揭穿后,“上线”仍为骗局辩护,抛却“上线”本身就是行骗者这一因素,能获取真实收益这一因素占据很大成分。

  而把“庞氏骗局”演绎至极致的,则是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这位曾经担任纳斯达克主席的成功商人可谓位高权重,更有着几十年积攒的良好信誉。直到2008年12月前,他都是华尔街神话的一部分。

  麦道夫的行骗实质与百年前并无区别,不值得细述,只不过几十年良好信誉和显赫身份,给了麦道夫不同于庞齐的更大机会,据媒体报道,想加入麦道夫的“庞氏计划”,最低门槛都要1000万美元,而投资收益率却远比庞齐许诺的低——每月1%——比股神巴菲特的收益率还要低一些。

  也许正是不过分的收益率和良好的个人信誉,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直到2008年12月初,有客户需要赎回70亿美元的大额投资时,麦道夫的“东墙”才终于倒塌,此时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规模已达500亿美元。2009年6月底,麦道夫由于创造史上最大金融诈骗案并造成180亿美元的实际损失,被判入狱150年。

  年龄近百的骗术为何能屡屡得手?网络上总结的“庞氏骗局特征”也许正好解释:首先,庞氏骗局往往鼓吹无极限的单向性增长,并通过这种对增长的良好预期吸取筹码,只要能够维持投资者对于收益的信念并不断吸引投资,庞氏骗局便可以维持某种持续增长局面,直到投资者信念破灭或出现重大财务问题。而所有的一切,都并无实际投资支撑。

  所有这一切,是否似曾相识?我们在金融市场进行的每一项投资,或多或少都有点“庞氏”的影子,庞氏骗局在被揭穿前,几乎与正式投资无异,尤其行骗人在社会拥有一定地位和背景时,其骗局更加难以揭穿。如此一来,不能不说“庞氏”是个好骗子,创造了如此鲜活的骗局。

  骗局的启示

  如何躲开庞氏骗局?当麦道夫骗局被揭穿,“良好信誉投资人”信条被打垮后,人们承认办法并不多(除非你不进行投资)。

  麦道夫事件出现后,《华尔街日报》曾撰文,提示投资人应重视身边的危险信号,一个重要的信号是:“留心那些希望完全控制你资金的投资经理,还要留心那些要求你把支票直接给他个人或者他所控制公司的投资经理。”

  其他危险信号还包括“如果哪个经纪人信誓旦旦担保投资业绩”,“夸耀自己光彩炫目的过往纪录,或是努力鼓动你大举投资的话。”与“庞氏骗子喜欢保持稳定以避免赎回。”

  这看似有点可笑,因为几乎所有投资经理都在这么做,事实上,那些标榜正规的投资,几乎都符合这些危险信号,而其本质也未必真的强到哪里去,想想我们身边那些将股价基于数十年后收益的上市公司吧,我们如何分辨他们是否“庞氏”?

  这也许正是庞氏骗局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许诺不合实际的投资回报率并无实际业务支撑时,人人都是“庞氏”。

  是时候回到开篇的主题——民间借贷上面了。不可否认,民间借贷的缘起在于“银根紧缩”政策,中小企业希望通过民间资金渡过难关,不过作为放贷方的投资人,如何甄别哪个投资将会演化成为“庞氏骗局”?

  所以,在投资前掂量掂量自己的钱袋,在期望高收益之前,默念两遍“庞氏是个好骗子”。 本报记者 吴楠J210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