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随州优质米 何日重振声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4 22:34 来源: 粮油市场报

  □见习记者 赵瑞华 通讯员 费大国

  

  

  近日,“中国优质稻米之乡”花落黑龙江省五常市,五常大米再添一层耀眼的光环。普通大米与品牌大米的价值对比,可从超市卖场内醒目的价目牌上得出明确的结论,两倍甚至三倍的价差,令不少大米主产县市艳羡。

  地处南北交界的随州市是湖北省的稻米主产区,稻谷年产量110万吨;然而,在随州本地市场上更得消费者青睐的,还是来自东北的大米以及其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地大米,随州本地大米在超市内即使占据了一席之地,也处于弱势地位。

  优质大米缺失

  从历史上来看,随州大米的品质还是相当优秀的,随州市殷店镇的“鹦鹉”牌大米曾经全国闻名,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现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因而现在随州大米的品牌影响有限,哪怕是在鄂北地区。

  据悉,随州自产常规大米售价约在2元/斤上下,且为大包装。现有的“鹦鹉”、“思新”、“神农稻香”、“农耕源”等品牌因优质粮单个品种集中种植程度不高,规模不大,导致品牌不响,在市场上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专家介绍说,随州处于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发展优质稻。如何塑造和提升随州大米的品牌知名度,如何将“小姐身丫鬟命”的随州大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是所有从业企业和有关部门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截至目前,随州大米年生产量约为8亿公斤,除满足随州本地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尚有大量的随州大米调往销区。由于随州大米附加值较低,外销大米在农民增收方面的贡献率不高。

  随州优质大米缘何难见踪影,表面上看是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偏少,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随州本地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米加工企业,无法充分发挥企业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

  产业整合突围

  随州市目前大大小小的大米加工企业约有100多家,设备年总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吨以上,但真正具备较大规模的加工企业还没有。相比品牌大米一个公司动辄30、5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随州本地大米加工产能实在难以撼动其市场。

  据了解,目前随州市只有金禾米业、殷店米业、大自然米业、神农稻香米业等少数企业在收购、加工随州少部分优质稻,但因为品牌知名度不大,难以打开竞争市场。

  优质大米已然成为大米消费市场的主流,如何叫响、重振随州大米的品牌,加速推进随州市粮食产业化的进程,成为一个必选题。

  随州本地大米加工企业有必要提升其规模和集约程度,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进行单一品种规模种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实现种植、收购、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产业链的顺畅连通,为优质大米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提供保障。

  近几年,随着优质大米消费量和销售价格的提升,以及推广优质稻力度的加大,本地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在提高。据悉,2011年,随州市优质稻种植比例已上升到70%,达到120万亩,为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随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袋米”、“一袋面”工程。其中“一袋面”工程是湖北省省政府确定的为推动全省粮油加工业发展实施重点扶持的“三个一”工程。

  “一袋面”方面,随州市金银丰食品有限公司走在了前面,通过不断品质改善和品牌建设,金银丰品牌传遍了楚天大地,已经成为湖北省内的行业龙头企业。

   随州大米能否实现品牌影响方面的突破,重振昔日声威,取决于本地政府与大米加工企业的雄心和胆识。抢占优质大米市场,打响随州大米的品牌,实现随州优质大米的华丽转身,对随州市的粮食产业化推进至关重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