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东莞模式医治产业空心 宏观管理失衡被指系病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1:0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专家认为,宏观管理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调是病根

  ■ 本报见习记者 余雪菲

  一部分企业的变相出局,能改变制造业供求关系,缓解供求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在实体经济企业的竞争压力

  “‘东莞模式’正在脱胎换骨,再创辉煌。”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如是说。

  有专家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所谓的东莞模式是不存在的,造成“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管理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调。

  空心化:病来如山倒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会长、温州市中小企业投资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曾在6月表示,今年温州中小企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严重,有大约36万家中小企业,其中20%的企业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

  昨日有报道称,目前断言沿海中小企业“倒闭潮”为时过早,部分企业事实上处于“假倒闭真停摆”状态。

  所谓停摆,是指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转离主业,而另一方面,在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传统制造业萎缩而新兴产业还未培育,大量中小企业对炒楼炒股满怀热情,而投资实业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外迁出省、出国,出现了“产业空心化”苗头。

  数据证实,今年前5个月,浙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高达44.4%,突破了过去6年的最高值,对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46.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30.9%,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20.8%。

  报道还指出,不仅浙江温州人,各地都有资产泡沫化,且日趋严重。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对浙江产业空心化问题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遏制浙江产业空心化迫在眉睫。”周德文表示。

  “目前,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回报率低,由投资性向投机性转变。‘产业空心化’已经比较明显了。温州、东莞等地部分企业已经走出实体经济。”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但一部分企业的变相出局,能改变制造业供求关系,缓解供求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在实体经济企业的竞争压力。

  东莞模式:猛药治顽症?

  应对产业空心化的病症,商务部给出的“处方”是东莞模式。

  8月24日,沈丹阳表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劳动力、原材料等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发生了困难。他表示,商务部已经把东莞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

  他介绍,虽然常说“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国外,我们只是在低端。但最近关于东莞出口企业的统计指出,东莞300强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设计加生产的运作模式。日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香港提到,在东莞一个企业看到100多个意大利的设计师在工厂里开展设计。“目前东莞这方面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上述300多家已经是设计和生产结合在一起了。”

  他还强调,所谓ODM生产,制造产品出口占东莞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超过60%。来料加工的企业转型加快,2010年总共有1250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是往年总量的1.4倍。“因此,我认为不仅不能说东莞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相反应该说‘东莞模式’正在脱胎换骨,再创辉煌。”

  梯度转移:根在宏调失衡

  昨日,陈及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不存在所谓的‘东莞模式’。从国际分工来看,从简单的加工贸易进行梯度转移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

  陈及认为,“‘东莞模式’与‘产业空心化’没有必然联系。制造业盈利太低,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进而流向回报率较高的产业。造成‘产业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管理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调。”

  周德文认为,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如果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忽视甚至放弃原有的产业,就很有可能发生新旧产业“青黄不接”现象和“离制造业”倾向,而这正是产业空心化病症的一种先兆。

  周德文分析,浙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已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必须由过去的“无为”转变为“有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制和机制改革力度,为中小企业、民间资本提供发展和投资平台、渠道、空间,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及民间资本从炒房、炒煤、炒股中退出,更多地投入高科技、办实业、求创新之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