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丽渔村 幸福生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7:53 来源: 经济日报

  上图 村民们在大庄许家村文化广场上扭秧歌。本报记者 王金虎摄

  一边是整齐漂亮的楼房,一边是传统古朴的海草房;进村的水泥路两侧路灯整齐排开,宽敞的文化活动广场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是记者在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村蹲点采访看到的情景。近年来,荣成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短短的几年间,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庄许家村这个位于海边的普通渔村,也在这一进程中完成了“美丽蜕变”。

  海草房里的新生活

  画面一:8月23日上午10:00,记者轻轻推开村民许秀影的家门,洁白的瓷砖、干净的地板、一尘不染的家具顿时跃入眼帘,简洁明快的室内装修与室外古朴的海草房形成鲜明反差。“这间海草房我住了40多年了,前些年我好好装修了一下,感觉和楼房也差不太多。”许秀影笑呵呵地说。

  许秀影所说的楼房,就是指村东头的村民住宅楼。她告诉记者,这些楼房都是村里统一给住海草房的村民盖的。村里的方案是根据自愿原则,不愿意搬家的原地不动,想住楼房的可以优先购买,而原来住的海草房则腾出来由户主发展农家乐等民俗旅游业。

  本可以搬进新楼房,不过许秀影还是选择了留在冬暖夏凉的海草房。“俺今年63岁了,住惯了海草房,楼房上上下下也不方便。现在的海草房已经不是过去的海草房了,不仅通水、通电、能看有线电视,听说年底还能接上暖气和天然气。到时候,家里的土炕就可以‘退休’了,老伴也不用老去换煤气罐了。”许秀影高兴地说。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尊重民意、自愿选择,是记者在大庄许家村蹲点过程中的最大感受。

  正如威海市委常委、荣成市委书记王学文所言,“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老百姓住什么样的房子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老百姓的习惯和意愿。

  从许秀影家里出来,她带着记者在村子里转了转,她说,家家户户门前的“老三堆”(粪堆、草堆和垃圾堆)如今不见了,村里道路硬化了,“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村里的薄地,如今要么盖起了楼房,要么建成了小花园;村口曾经破乱不堪的泥洼地,也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还配套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记者在交谈中得知,许秀影过去家里有两亩耕地,她一个人在家耕种,爱人则搞船只维修,日子过得比较辛苦。现在她到集体耕地去打零工,每个月能挣1200多元,加上她爱人的收入和各种补贴,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这跟城里普通人的收入应该差不了太远,家里的日常开销也没什么困难。”许秀影说,现在的日子过得比以前舒适多了。

  许老汉的幸福晚年

  画面二:8月24日上午10:15,大庄许家村村民许庆毅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怀里的小花猫温顺地摇着尾巴。“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3000元的生活补贴,我们老两口可以领到6000块钱呢,加上平时的油、米、面补贴,生活绰绰有余。”许老汉高兴地说。

  许老汉今年68岁,以前在附近的海产品养殖场干零活,家里有两亩耕地。那时候,收入主要来自于打零工,地里收的小麦和玉米只够家里的口粮。

  2008年,许老汉把这两亩耕地交给了村集体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大庄许家村集体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村民福利也越来越好。

  许老汉详细说起了村里的福利:每人每年6袋面粉、1袋大米、40斤花生油;逢年过节,每个村民还能领到100元的超市购物券;土地流转以后,由于秸秆还田沤肥,村里每年给每户送3罐煤气……

  在蹲点过程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如今农村老年人居多,子女大都不在身边,更需要大力发展医疗、社保、文化等农村民生事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逐步缩短城乡差距,填平城乡鸿沟。

  以前在大庄许家村,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村民都怕生病。现在社区定期给村民免费体检,免费给每个居民上了新农合,老百姓小病上村里的卫生所,大病可以去镇中心医院,80%的费用都可以报销。

  此外,大庄许家村还建起了村民文化广场、标准化塑胶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每天晚上,广场上人头攒动,鼓乐喧天。许老汉的老伴刘淑华几乎每天都要去和大家一起扭秧歌,“现在我们基本上不用儿女多操心,平时没事扭扭秧歌,既不孤单又锻炼身体,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农民变成“上班族”

  画面三:8月24日下午2:30,大庄许家村村民杨丽准时从家里出发。她每天都要在这个时候准时出发,走到离家里有将近三里地的一个海产品育苗场上班。

  沿着一条蜿蜒的田间小路,穿过一片青纱帐,大约30分钟后,记者和杨丽来到了养殖场。杨丽一边准备给海参、鲍鱼苗配饲料,一边介绍着她的工作。她说,每天的任务就是把饲料按照科学配方准备好,在下午5点左右到养殖大棚里喂食。

  “这份工作其实挺简单的,花不了太长时间,相对也比较轻松。”杨丽说,她上班一个月能有大约2000块钱的收入,比以前下田种地强多了。

  如何做到农民“上楼”不失业,离土不离乡,是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课题。在蹲点调研中记者发现,如今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耕地所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而各种类型的村办、民办企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则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

  杨丽所在养殖场的许兆明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养殖场能够为村民提供很多工作岗位,“光我这个养殖场就可以提供近20个岗位,村民们只要想上班,在村里肯定能找到工作。”

  杨丽每天按时上下班,爱人许胜军也没闲着,他早些年曾经贩卖过海产品,虽然收入可观但风险太大。现在他加入了村里的金滩农机专业合作社,担任农机手。昨天,他刚给村里30亩土地播种了萝卜籽,今天又到地里检查出苗情况。“我不仅管种还管收,最后还要把这些萝卜送到附近的泡菜厂进行加工。如今政策好,庄稼汉也能拿‘年薪’了,我一年工资有4万多块呢!”说起自己的工作,许胜军满意又自豪。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