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如何安心养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5 07:53 来源: 经济日报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
过去5年,我国老龄事业快速发展,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的总量明显不足。
在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落实好这七大任务?如何保证“十二五”老龄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将如何安心养老?
这是每个人都迫切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面临的养老难题——
未富先老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
养老服务总量不足
根据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了。
按照这个标准,1999年,我国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
当时,我国的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年人均收入一般都在5000美元到1万美元之间。
“未富先老”,这是当今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真实写照。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883亿。”全国老龄办综合部主任杨东法说。
而且我国老年人口还在以每年八九百万的绝对数量递增。照此计算,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失能、失智的发生率逐步升高。以老年痴呆症为例,有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4.8%,8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即增加到8%。目前我国患老年痴呆症的失智人口已高达600多万人,而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年人加入其中。
在未富先老、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国情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相伴随,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异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交织,这无疑给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了新的难度。
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10年至20年后,步入老年的基本上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
“一对年轻夫妇要照料4位至8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说。
“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
目前我国的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而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既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也存在“床位闲置”的现象。
全国养老护理员潜在需求为1000万人左右,但目前全国取得职业资格者仅有几万人。
未富先老,除了意味着社会能够提供的养老资源有限之外,必然还会影响到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政府都做了哪些工作——
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为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
“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李立国说。
首先,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不久前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十一五”期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指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673万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为6299万人。从2005年起,国家连续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目前全国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300多元。从2009年开始试点,截至2010年底,已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和4个直辖市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达到1.03亿人。其中,约有2863万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享受由国家财政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制度覆盖面达到24%。
而从2011年起开始试点,并将于2012年年底前实现全覆盖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与已经实施的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起,共同构建起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说,实现“全覆盖”,将在制度上初步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和梦想。
其次,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3206万人;全国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同时建立了适应中国快速老龄化形势的健康与卫生服务体系。
在“养”与“医”这两大最基本问题得到制度性保障的同时,我国的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老年优待政策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更加丰富,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目前,全国近半数的城镇社区和80%的农村乡镇建有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所,床位266.2万张,收养老年人近210.9万人。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
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补充
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
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
“就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而言,‘十二五’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规划建设期。”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说。
“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有责任强调对老人服务的非营利性,必须重视对老年人提供社会性的非营利经营的服务保障,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70%以上的老人都是支付能力不足的,如果为老服务采取市场化经营方式,那么大多数老年人将享受不到这些服务。”唐钧说。
为此,有专家提出,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适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住不起养老机构问题的制度性保障。”吴玉韶说。
“此外,要特别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是在农村。”唐钧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留下大量老人在家独居,彻底瓦解了农村老人原本可以依赖终生的家庭照顾网络。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养老设施建设都相对薄弱,有些地方老龄工作组织网络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不仅在制度上,更在资金保障、服务提供上真正实现‘覆盖城乡居民’,是下一步必须优先解决的事。”
“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这样概括。
为此,民政部细化了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建立高龄补贴制度,逐步将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等。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为老服务人才队伍。
养老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的共同参与。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观念、更前瞻的眼光,为他们,也为我们自己,为所有必将进入老年的人们谋划一个安安心心养老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