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之原始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09:1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海之原始旅
海之原始旅
海之原始旅
海之原始旅

  我经常旅行,旅行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立体的学习方式。在所有这样的体验的过程中,放弃一些自己原来的习惯,尝试一点本地人的方式,我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探险,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固化的文化模式会增加弹性,我们对于他人文化的理解力会增加,我们看起来会更像有教养与见识的人物。而最近在斐济以及毛里求斯的旅途,让我对着地球上浩瀚无垠的海洋进行了重新思考。这非常像读一本书:我们进入书中的场景,浏览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景观,与书中的角色同悲乐,试图理解作者想表述的观念,这样最后掩卷沉思,我们多多少少就有所获。

  斐济原味海滩

  从斐济的机场下来,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酒店,路边的风景虽然显得单调,却不是当地的民俗特色,甘蔗和野草不断反复的进入我的视线。甘蔗在斐济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制糖业和旅游业是这座非洲岛国的两大支柱。

  住宿的度假村是一栋栋周围环绕着青松的离地二尺的独立木质小屋,这“吊脚楼”的设计在多雨的时节能够派上很大的用处,因此当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也与此如出一辙。早晨气候还是相当的干爽宜人,当头高照的阳光,透彻的蓝天还有茂密的植被。从恍如世外桃源的度假出来,耳边似乎仍然回荡着雀鸟的鸣叫。走在干净的白色细沙的海滩上,让广袤的蓝色肆意地覆盖视野,享受这工作之余所带来的闲暇的时光。当地有两种沙滩,礁石和白沙。白沙对于游人来说,更加具有参与性,不似礁石那般坑坑洼洼磕到脚,也不似泥沙那般污浊。

  漫步在斐济的海滩是一件惬意的事,你也可以体验就在气势磅礴的太平洋之下的灵动绝妙的世界——成群结队的霓虹鱼群、争相怒放的珊瑚、背上闪闪烁烁的在翱翔的海龟。

  斐济的塔韦乌尼岛被称为五大原味海滩之一。没有城市的高耸的建筑和拥挤的人群,清澈的海水和原生态的自然体验是斐济海滩令人神往的原因。甚至当年在拍摄《荒岛余生》的合同中,还包括了环境管理守则。

  而国内海域频频的漏油事件令人痛心疾首。康菲最近就持续两个月之久的漏油事件表示道歉,且也承认有9处漏油。道歉内容中并未提及公司清污不力或者任何的赔偿事宜。漏油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理,对海洋生物以及渔业将造成长远的影响。虽说这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过程之一,有发展必有损失。但是海洋保护并不只是国家的事情,作为企业或者个人也应当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

  充满生命力的“甜岛”

  与斐济类似,素有“甜岛”之称的毛里求斯拥有着丰富的甘蔗资源。而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这里的海滩也如斐济的海滩那样,是宁静和原始的。

  很多人都只将毛里求斯想成像马尔代夫那样的一个岛国。事实上,它不仅在地域面积上比马尔代夫要大,在产业上也要丰富许多。我在香港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毛里求斯南部的机场,在经历了四十多分钟的路程之后到达北端的首都路易港。毛里求斯投资署的朋友告诉我,以前他们只把甘蔗制糖,现在则做更多精细加工,开始制造生物燃料与精细的生化原料。

  充满原始美感的海是很多人向往毛里求斯的原因。在蒙特切尔西,海边白色的沙滩与海水由浅入深的蓝色配合,让人非常的迷醉。而就在我们酒店的海边,就可以乘上私人快艇入海。傍晚时分,我们出海的时候,正值风暴。天空中从远处压迫而来的乌云与即将落幕的金黄色的夕阳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罕见的自然景观令我神往。面对滔滔海浪,我第一次学会了克服颠簸。最佳方法原来是像骑马一样,拉上一根安全绳索,然后随着波浪的起伏而颠簸上下,顿时发现对海浪的掌控性大大增加。虽然毛里求斯时晴时阴,逐渐习惯之后,觉得也不失为一种大自然的宠幸,即使淋着雨,也感觉到很舒服。

  毛里求斯的海水很清澈,在海边就能看到水中游动的各式鱼类,似乎也不避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人并不那么热衷吃鱼,就是在鱼市场上看到的也是有限的几种,比如金枪鱼、鲳鱼与海水淡水交界处的支鱼。我们在海上行船的时候,看到有小飞鱼随我们的船飞行。船家说,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遇到海豚。我想,在国内生活的很多人会喜欢这个自然的国度的,因为这样的自然很少在国内遇到。

  毛里求斯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第一个签约国,其政府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执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计划也体现了这一点。在过去的十年间,印度洋小岛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为此积极采取行动。但是随着发展的需求,化学废物、肥料等也在困扰着毛里求斯。目前,毛里求斯已建立了废物分级回收和处理计划,并且加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区海洋计划。东非国家也制定了有关行动计划,针对海洋及沿海污染与退化状况研究其形成原因及治理办法。

  近日,我国国家海洋局也访问了毛里求斯海洋研究所。这些对于海洋保护的行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促进的,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对于海洋的环境保护也是值得敲响警钟的。或许我们该去看看刚刚上映的纪录片《海洋》。

  (本文经袁岳口述,本报记者整理成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