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科学监管引领银行业巨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05:59 来源: 金融时报

  晓州

  当今之时,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危害深重、尚未消弭;另一方面是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独树一帜的表现。据统计,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从2002年底的近3万亿元和1/3左右,下降到2010年底约8000多亿元和2%左右;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近-3%提升至目前的12%以上;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机构平均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不到7%提高到目前的近170%,风险抵御和吸收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在资产总量较2003年底增长3倍、贷款增长2倍的情况下,税后利润增长约27倍,资产利润率超过1%,约为2003年的10倍,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按照核心资本排名,我国进入世界1000家银行的数量从2003年的15家增加到2011年的101家,上榜家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均跻身全球银行总市值前10位。

  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2003年3月银监会正式成立以来,认真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大力推进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银行业改革开放,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发展,从而使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监管部门将国际金融监管的先进理念准确吸收到监管准则之中,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重要监管理念,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四项目标,即: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银行业金融产品、服务的了解和相应风险的识别;努力减少银行业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四项理念和四个监管目标以及六条良好监管标准,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对于推动中国形成符合现代银行业体系要求的审慎风险监管框架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针对性、有效性,增强金融业稳定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监管规制和不断探索科学监管原则并举,努力完善审慎监管框架。据介绍,银行业监管规则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构成。到目前,银监会先后发布实施了600多份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并根据监管实际,通过两年一次“回头看”定期开展法规制度后评估工作,科学清理、废止了84份,极大地充实和完善了监管规则体系,初步形成了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的审慎监管规则体系。

  在平衡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推进新监管标准实施。银监会自成立以来,在坚持科学运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存贷比、贷款集中度、不良资产率、拨备覆盖率等一系列“简单、实用、有效”的监管指标的同时,面对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及时更新了资本、拨备、流动性和杠杆率等审慎监管工具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指标,在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审慎监管“工具箱”,对不同机构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重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一是持续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要求大型银行计提1%的附加资本,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要求也更为严格。进一步完善并表监管制度,积极开展系统重要性银行并表管理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探索构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政策框架。二是不断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监测和预警防范能力。围绕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向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季度集中系统地通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提示产业重大调整和相关风险状况。定期开展银行业风险同质同类分析和监管评级,注重防范和有效隔离风险跨境、跨业和跨市场传递,指导银行业做好压力测试工作,特别是对一些过热行业和高风险领域的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压力测试。加快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定期出台银行业预警分析报告。

  始终注重逆周期监管能力的建设。一是针对一些审慎监管指标,监管部门始终强调逆周期动态差异化调整。在提高资本水平的同时,要求注重提高资本构成的质量。结合宏观形势和银行业风险状况,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计提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二是针对一些投机活跃的领域可能给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带来的风险,监管部门始终注意从源头控制信贷的杠杆率和集中度。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上涨时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简单、透明、有效的审慎举措。三是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短期行为的亲周期性,监管部门始终重视高管薪酬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是针对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过程中的行为特点,提出“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的风险提示,坚持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实现持续披露风险信息,在发售理财产品时,要求投资者在产品风险提示单上双签或多签,避免误导性销售,防范理财业务风险等等。

  同时强化事前监管与持续监管,提高风险监管有效性。在加强持续监管的同时,坚持采用并不断改进事前结构化限制性监管措施,降低不同金融市场、行业、地域的风险传染性。一是坚持关注银行体系与非银行体系间的控股和防火墙建设,严防风险传递。严格管控银行跨业乱办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已收购的每3、5、7年要分别做一次同行评比、综合评级,达不到高于行业平均业绩的将勒令退出,禁止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禁止银行为企业债券提供担保,同时要求银行严密监测作为抵押品和理财产品的股权价格的变动情况。二是加强信贷的前瞻性管理,针对贷前尽职调查和贷时审查以及贷后检查的顽症,监管部门推出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并对“三查”作了明确要求。三是建立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制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国别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风险跨境传染的能力。四是高度重视通过金融服务助推实体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银行业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按照“有保有压”的要求,合理调整信贷投向,确保“三农”、小企业信贷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执行好差别化的房贷政策,严控资产价格泡沫,从资金源头上前瞻防控风险,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