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书院之乡谱写农耕新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31 22:10 来源: 粮油市场报□本报记者 付嘉鹏 通讯员 周游
悠悠赣江河,风雅吉水情。在江西腹地、吉安市东北部,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与雩山流下来的一条小河——恩江交汇一处,中有沙洲,状若“吉”字,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此设县,名曰吉水。
人们的熙熙攘攘,无法阻挡赣江忘我奔腾,赣江将吉水分为了水东、水西两部分。同时,赣江、恩江、同江、泷江四江在境内交错,共同哺育出吉水特有的人文历史。
吉水美,不仅因为依水,而且由于傍山。吉水县城南北长东西窄,地貌以丘陵为主,因此,复杂的地貌描绘出多情的风景。扑朔迷离、乱石飞渡的大东山,峰头台笔、神乎其神的文峰山,加上温婉柔情的赣江水,令人神陷景中,留连忘返。
从地理上看,吉水地处北纬26°52′至27°33′,东径114°38′至115°36′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8.6℃,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全县降水量达1538.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为 144.2小时,平均无霜期为292天。
依托这样的自然条件,各类植物在这片沃土恣意生长。
吉水的森林覆盖率高达59.5%,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树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等树种到处可见,其间还能寻到一片片的樟树、楠树、栎树、银杏树等珍贵树种。
当地人说,在这片茂密的山林中,经常有野猪、獐、鹿、狼、獾和稀有的金钱豹、羚羊、穿山甲出没其间。
“有老虎么?”
“现在不知道,不过刚才还有几只在我家门口转悠。”当地人调侃地回应着记者的问题。
吉水坊间一直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关于华南虎的目击传说,虽受确认的不多,不过足以证明这里自然环境的优越。
地灵就会人杰。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家族族谱——《韶山毛氏五修族谱》中记载:“我族始祖太华公,元至正时人也,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这本族谱之中提到的“江西吉州”,正是如今的吉水。
经过细细考证,记者认为,吉水之所以人杰,除了地灵之外,也与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密不可分。
书院之乡
8月的吉水,骄阳似火。
在这个只有10多万人的县城,各个大厦旌旗招展,彩幅垂落,吉水人对于今年金榜题名者的祝贺随处可寻。
“穷不丢书”,这是吉水人的古训。
自古以来,吉水就敦本重学,代挺俊杰。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吉水共出过进士552人,其中状元6人,榜眼3人,探花3人。
明朝有一奇才,传记中如此记载:“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
这名神童即是后来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的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
解缙出生书香门第,10岁日诵数千言,12岁尽读“四书五经”,并于弱冠之年考为进士。同年,解缙之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共同演绎了“一门三进士”的乡间美谈。
在吉水,自隋末建县以来,类似现象并不罕见。
宋明两朝,吉水相继出现过几家“一门三进士”。宋朝有枫江镇州桥村的毛氏,明朝除解缙家族之外,还有盘谷镇上曾家村的曾氏三父子,均成就了“一门三进士”。
《永乐大典》中如此记载:“朝仕半江西,翰林多吉水。”
这当然归功于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据传,在明朝的中国大地上,“吉水书院,天下第一”。
吉水县宣传部长王远光介绍说,吉水书院起于唐宋而盛于明清。唐乾符年间,解世隆创建泰东书院于县城东门。之后,吉水最早的一批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
到了明朝,吉水建设书院讲学之风处于鼎盛。多所书院成为当时名臣学士、先贤宿儒的会讲中心,人文荟萃,比屋可封。
据考证,清光绪年间吉水有书院53所,其中,个人捐资修建的有29所,由吉水知县捐俸禄倡建的有4所,其余皆为坊人、乡绅等集资建造,未曾耗国库纹银。
鼎世奇才在吉水不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力拔千斤的杨再兴、文章富库的杨万里、地理神父罗洪先等等。鼎盛之时,吉水还出现了“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和“一门三鼎甲”的人文盛况,不愧为“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
赣中粮仓
游走于江西第一大古村落——谷村,庐陵文化中特有的建筑群瞬时将你征服,青灰色砖瓦砌出的阁楼,翘角飞檐,向你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谷村,顾名思义,是盛产谷子的村落。谷村以农业为主,是吉水县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主要种植水稻,兼种高粱、花生、番薯等作物。
类似于谷村这样的村镇,在吉水星星点点,遍布全县。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及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使得粮食生产成为吉水一大优势。”吉水县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吉水所在的吉泰盆地,土壤多发育为红色、紫红色,PH值在4.5~5.5,经过赣江等河流的冲积,非常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吉水全县盛产水稻、柑桔、花生、生姜、大蒜;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红毛鸭为主,已建成香料油、红毛鸭、优质稻等农业产业化基地。
据了解,早在唐宋时期,吉水就是赣江流域的水稻主要产区,是封建王朝的“漕粮”产地。1986年,吉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8年,国家授予吉水县为“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获得这种光荣称号的全国只有100个,吉水也因此获得“赣中粮仓”的美誉。
目前,吉水被联合国粮食组织确定为可持续发展试点县。
当地人向记者炫耀,在吉水诸多农副产品之中,吉水大米最为有名,已经成为当地若干土特产之中最为响亮的一个品牌。
吉水金源米业有限公司龙跃生是当地稻米加工业的老资格,他介绍说,吉水出产的稻谷颗粒饱满,色泽和口感好,营养丰富,如果来到吉水,不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那算是游吉水的一大缺憾。
这几年,吉水的粮食生产开始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转而讲品种质量,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吉水先后引进了双竹粘、玉雪粘、丝苗、香稻、903等20多个优质品种,发展优质生产。
目前,吉水水稻优质品产量占全县总产量80%以上。这类优质稻谷加工出来的大米质量上乘,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特别在广东、福建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江西省吉水县富贵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苏斌介绍说,目前,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不少粮食客商还打着“吉水优质大米”的牌子招徕顾客。
吉水县农工部部长李长贵介绍,全县现有规模大米加工企业8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其中金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了“吉田”牌省著名商标、赣兴粮油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美香粘2号”作为“赣欧贡米”品牌荣获全国第五届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
在粮食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吉水全县的优质稻产业发展迅速,每百斤稻谷的市场价格也年年比周边县市高出5~10元。优质稻产业已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跨越发展。
经济效益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2010年,吉水全县粮食生产总面积132.09万亩,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两季达到了111.67万亩,同比增加了1.89万亩,增长了1.72%。
一村一品
近年来,吉安市树立“一村一品”工程理念,大力实施百村推进行动,积极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建设。
“2007年左右,吉水县开始紧抓‘一村一品’百村推进行动,地方特色逐渐显现出来。”吉水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
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在生活传统、种植习惯、耕作水平及土壤差异等各不相同的条件下,吉水全县初步形成了各地的种养特色格局,生产了各种新特优农产品,兴起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种养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如螺田的生姜大蒜,八都江背、乌江果树园,金滩双元、南岸的蔬菜,白水垦殖场,黄桥院前的果业,白沙南坪、河口、大龙的西瓜,八都太山、兰花、文峰炉下、低坪、双村曲岭、马田的鸭鹅养殖,以及尚贤茶园、栗下的高粱,阜田马山、水南上车、白沙的水产养殖等,真可谓“百花齐放”。
吉水县农工部部长李长贵表示,吉水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
“基于此,我们吉水这些年大力培育各类主导产业。”吉水县副县长曾玖庚已经在农业战线奋战了10多年,他对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
他向记者表示,目前,吉水全县已初步发展形成了优质稻、蔬菜、鸭鹅三大主导产业,这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与其相关的加工企业也正蓬勃发展,基地数量和规模也迅速扩张。
截至目前,吉水全县建成了涵盖各大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基地,建成了以螺田、乌江、金滩、八都为核心区域的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了以八都、水田、双村、文峰、乌江和丁江为中心的鸭鹅生产基地。
兼任吉水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的李长贵介绍说,按照“立足资源定产业、依托龙头建基地、扬长避短布区域、根据需求扩规模”的思路,吉水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到2010年底,全县2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达3.6亿元,年销售额达11.5亿元。其中,金田粮油集团、八都板鸭公司、金源米业公司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带动吉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不过,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散乱,小而单。都各自为营,自产自销,甚至自相竞争,相互压价,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国家级龙头企业。品牌繁多,名气却难远扬,大米难比奉新的‘碧云’,板鸭名气远低于遂川,蔬菜更逊于永丰。”吉水县农业系统的相关负责人指出,相对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吉水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