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钢筋水泥丛林之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全球48个如巨人般的摩天大楼正在拔地而起。纽约摩天大楼博物馆以“超高度!”为主题,展示这些超高层建筑的细节、梦想、美学与野心,将钢筋水泥的丛林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

  周渊/编译

  “9·11”十周年即将来临,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承受过痛苦的人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不会再有新的摩天大楼出现。美国人对高层建筑的恐惧症甚至蔓延到了其他国家。然而,时隔十年,梦幻般的超高摩天大楼却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

  纽约摩天大楼博物馆(The Skyscraper Museum)正如火如荼地举办名为“超高度!”的新展览。透过这场展览,人们可以看到全世界48个如巨人般的摩天大楼正拔地而起,尤其集中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悄然崛起的新摩天大楼比过去的建筑更高、更宏伟,形态也越发多样化,引人注目的是,“超高度!”展览中展示的摩天大楼模型也是前所未有的精美和逼真。

  博物馆馆长、总监卡罗·威利斯(Carol Willis)在展览宣传单上写道:为了和以往那些高层建筑区分开来,博物馆将这次参与展览的“超高度”摩天大厦标准定为380米——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的高度,而不是之前更常用的300米。在她的调查中,她称它们为“超高巨塔”,展览包括的范围是自2001年建成到即将于2016年封顶的摩天大楼。

  当然,在展览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即将于2013年底竣工的自由塔(Freedom Tower),它坐落于原世贸中心双子塔旧址之上。自由塔的结构最初由波兰籍设计师李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按照解构主义中占主流地位的“扭矩塔”(Torqued Tower)造型来设计,之后,它在主设计师、来自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的戴维·查尔兹(David Childs)的手中变得更为有序和匀称。尽管自由塔有争议,但它的翻新显然是一次进步:这将是一个宏大而令人欣慰的新对称型摩天大楼。它1778英尺的高度将成为全美第一高楼,或许也是世界第三高楼。

  这次展览也包括了时下最热门的项目——由SOM设计的芝加哥特朗普国际酒店大厦,是一幢92层高的钢玻璃层叠结构大厦,高度423米;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威廉姆斯设计的莫斯科水银城市大厦(Mercury City Tower),高度为380米。展览中最引人注目、最重量级的摩天大楼当数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Dubai's Burj Khalifa),同样由SOM公司设计,足有818米高,比自由塔还要高出305米。

  总而言之,这些闪闪发光的模型标志着摩天大楼这种高层建筑不断发展的设计方式。1896年,“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在论文《高层建筑的美学思考》中写道:“高层办公楼的设计必须得到认可,并且在一开始就面临‘美感’这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它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时,路易斯言辞激烈地提出这个问题,但直到很久之后才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尽管一些早期的高层建筑也拥有美丽的外表和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比如沙利文自己设计的位于纽约水牛城的保险大厦、威廉·勒巴隆·詹尼设计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等,但直到1913年,由卡斯·吉尔伯特(Cass Gilbert)设计的曼哈顿伍尔沃斯摩天楼出现,这种高耸入云的建筑类型才最终正式诞生。此时,距离路易斯的论文发表早已过去了20多年。

  从此,摩天大楼的高度被不断提升。上世纪30年代,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帝国大厦这样的标志性摩天大楼相继诞生,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设计理念,每一幢建筑都强调了其独特的装饰特性。

  但是,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随着国际化风格的出现,摩天大楼反而成为了这种成功的建筑类型背后的受害者。比如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经典代表作西格拉姆大厦(the Seagram Building),遵循设计师“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建筑物的外形是一个直上直下的正六面体,简洁细致,采用刚刚发明的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昂贵的建材和密斯慎重的推敲,使得该大厦成了当时纽约最精美、最富诗意的建筑。然而紧随其后诞生的摩天大楼都盲目模仿密斯追求简洁的审美理念,而缺乏理性的思考,最终都成了一堆令人生厌的平庸的建筑。在纽约,这种建筑的差别性尤其明显。

  所幸这种情形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了转变。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一个多方面的艺术运动挑战了之前建筑追求的所谓“纯粹性”和“主流”的现代主义严肃性。虽然在这个新兴的运动中只诞生了极少数被后人奉为经典的摩天大楼——其中之一是1984年由菲利普·约翰逊建造的美国纽约电话与电报公司大厦(AT&T Building,就是如今著名的索尼大厦,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但这项运动以极具扩张性的方式提供装饰、组合、风格的多重选择余地,把建筑从现代主义单调的约束中解脱出来。时至今日,这种成功的效果已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在工程设计方面的进步也使得我们现在能建造比帝国大厦还要高两倍的摩天大楼——真正的“超高度”。

  在摩天大楼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项目中,有的看起来是完全对称的,就好像自由塔遵循严谨的对称结构,当然参观者也能从阿瑟·根斯勒(Arthur Gensler)尚未完成的“上海中心”(Shanghai Tower)中看到这类外表光滑、曲面设计的摩天大楼样式,其余诸如现代理性主义的建筑也并没有消失。由Kohn Pedersen Fox事务所设计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着实具备它那些上世纪中叶的前辈们所没有的优雅,但它并不是无敌的,竞争对手之一就是由李祖原设计的台北101大厦,这幢迷人的宝塔结构大楼富有鲜明的本地特色。说到本地特色,不能不提由达艾尔汉德莎事务所设计的Abraj al-Bait大厦,这座建筑位于圣城麦加,将本地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充满了达达主义荒谬的意味,外形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型伦敦塔,在那仿照都铎王朝辉煌的世界中冉冉升起。

  从目前的展览来看,摩天大楼所有的噱头和光鲜的外部特征都一目了然,从未有一个展览做得如此之好。事实上,所有摩天大楼的革命都只发生在形式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