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施珏:凤歌亭畔诗意栖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小怀有园林梦的施珏,效仿古人枕水而眠的雅趣,用三年时间,把西式别墅改造成梦想中的苏州园林

  陈琳

  

  记者发自上海

  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发起人施珏的家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这座隐匿于城市别墅区中的园林式宅邸,处处流露出明清时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走进黑色宅门,沿着曲径转过一个弯,一幅现实中的清雅山水写意画就在你眼前铺陈开来。庭院之中,清池如镜,灰石环叠,桥曲成廊。一阁临水而立,阁中的书案上,案头清供、笔墨纸砚样样俱全,浓浓书卷气跃然而出。旁有一亭,小巧玲珑。亭边竹林摇曳,石榴树上挂着饱满的果实,风移影动,呈现出一派怡然景色。沿湖而行,过竹西佳处,复行数十步,便得一小轩靠于斑驳南墙。

  再回头一望,原本两层楼的西式别墅经过巧手改造,与整个园林融为一体——红砖墙被粉刷成了江南古建筑常用的青灰色,平坦的屋梁装上了飞檐斗拱,屋顶上的黛瓦长出了少许青苔,像是经历了不少年头的老宅。而宅子的内部也“正儿八经”依照古人的生活习惯布局。除了客厅之外,供轿夫休息的轿厅、女眷们休憩的南北厅、用来观赏湖景的花厅一应俱全。施珏还曾设想,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把花厅的落地门全部打开,在正对岸的书阁中办一场堂会。“大家就坐在花厅里饮茶、观戏,就像古时的文人那样。池塘里的石头,其中一部分是音响,届时,乐音会从水面袅袅飘来。”

  “多少人只能偷偷想,却一直没能亲手造一个园林,你竟然把它做成了!”当国内著名设计师陈丹第一次来施珏家中小坐时,便流露出了无比羡慕的神情。但在施珏看来,这座园林住宅,是她和家人审美情趣的体现,是她从小的园林梦想,更是她对未来新事业的憧憬与寄托。

  “退隐”苏式园林

  穿一身素黑色旗袍,施珏就坐在花厅中央的明式八仙桌旁,一手把玩蟾蜍和莲花形状的茶宠,一手拿起青黛色的圆形杯盏浅饮普洱茶,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园林梦,“造一座园林式的住宅,是我从小的梦想。”

  出身于南通的书香门第,在北京度过童年的施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一块蕴含乳香的老徽墨、一只带微雕的鼻烟壶,就可以让我在手中玩赏很久。别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有断层,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因为自己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在学生时代,施珏的课余爱好就是跑去琉璃厂及古玩市场,和那些行家里手“坐而论道”。转战商场之后,施珏的园林梦也未曾淡去。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施珏说,2002年,带着在城中建造园林的疯狂想法,她第一眼就看上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锦绣东路的一隅别墅。

  “这个位置闹中取静,花园和住宅的面积也都合适,是用来造园林的上佳选择。”初听施珏的想法,来自中国台湾的开发商以为,这一定又是某个暴发户标新立异的举动。但当他们听说,将为施珏操刀设计园林的,是建筑大家刘敦桢的关门弟子叶菊华时,开发商立即明白,这个女人是动了真格。

  虽然跟叶菊华称得上是莫逆之交,但施珏并非一味听从安排,她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主张。叶菊华最初建议在湖心造一座石舫。“老师的想法,是效仿古人枕水而眠的雅趣。”但施珏认为,整个庭院只有三亩半,湖心放置体量庞大的石舫,会让整个庭院失去活泼感,反而产生空间的压抑。于是,施珏灵机一动,搬来了一座玲珑剔透的湖心亭。花厅西门外的一段云墙,也是施珏的主意。当时,为了让花厅保留私密性,施珏决定仿照豫园的建筑,造一座云墙。“但我觉得豫园那道云墙,曲折太过工整,人工雕琢的痕迹过于明显。我更欣赏古建中的那种看似随意的散点对称。”于是,一堵蜿蜒曲折的云墙出现在了花厅外。

  同时,施珏也没忽略宅邸背部的细节。她让园丁在天井里种上了松、竹、梅“岁寒三友”,再利用叠加和透视的手法,在那里添上了两层有不同形状的门洞的白墙,于是呆板的天井就被改成了生气勃勃的内院。“当你坐在客厅或者南北厅,向另一边的落地门望去,也是一幅绿意盎然的生动图画,这才是园林的精髓。移步换景,哪里都是好风情。”

  从宅邸的布局来看,书阁是核心。但要说到宅邸的精神支柱,非湖畔的凤歌亭莫属。为这座与湖心亭遥相对望的小亭取名“凤歌”,是施珏读《论语·微子》后,看到“接舆歌凤”的典故后获得的灵感。“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暗指归隐的词句,正暗合了当时施珏刚从商场退下来的心情。

  数年之后,当施珏找到自己人生的新方向——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文化传播者,在海外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时,她仍以“凤歌”二字为基金会旗下运营的文化品牌命名,取名凤歌堂。“出世之后的我,仍然还做着入世之事,正像典故中说的那样。成立凤歌堂品牌,是为了让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重新认识、了解、关注中国非遗文化,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来。”

  收藏中的残缺美

  把西式别墅改造成苏州园林,从设计到外观的初步竣工,就花费了施珏三年的时光。但这远不是故事的结束。

  “宅子内部的布局、陈设,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软装,一直在变动中。”为了“凤歌堂”品牌的运作,施珏隔三差五就要去外地拜访民间收藏大家,搜罗奇珍异宝和古董家具,其中一部分就被施珏安置在家中。

  “为凤歌堂搜集古玩时,我会放下自己的喜好,抱着工作时的态度,只要是精品,我都会拿来为凤歌堂所用。”但在每次的工作中,施珏也会留心,挑几件特别有眼缘的拿回家中玩赏。比如,轿厅中浮雕精细的连箱柜,花厅里的几张沉稳的恰到好处的明式笔杆椅,书阁花架上的两只玉瓷花瓶,都是最近施珏“公干”时,悄悄为这个家添置的文玩。

  就在我们拜访的当日,走廊和小轩中还放着几件她从外地购置的飞罩和石匾。施珏打算花几年时间,去找能工巧匠来修补那件镂刻着“鹤鹿同春”图案的黄花梨飞罩。她说,时间久了,木材中的油质相互渗透,新的部分和旧的部分才会浑然一体,“我不在乎花时间,慢工才能出细活。”事实上,施珏刚住进这栋宅子的时候,感到不习惯。“太新了,反而让园林有一种很假的感觉。几年之后,当墙壁变得有些斑驳,地上和屋檐长出了青苔,有了沧桑感,我才觉得对路。”

  在摆满各类古董家具和古玩的客厅的靠墙处,有一张看似不起眼、颜色暗沉的半桌,但对于施珏来说,这是得来不易的珍宝。施珏细细观察,这张选用上等牛毛紫檀制作的半桌来头不小,“外界说的紫檀,其实多为鸡血檀。我见得很多,兴趣就淡了。偏是这张半桌材质很少见。”据施珏介绍,紫檀之中,金星紫檀最为珍贵,牛毛紫檀紧随其后,而鸡血檀次之。“这张半桌桌壁上的花纹是民间少见的,看看用材和装饰,应该是清代哪个王公贵胄之家流出来的吧。”让施珏感到惋惜的是,这张桌子的另一半在另一位藏家的手中。她曾经找过朋友替她谈判,“价格不是问题,但偏偏对方也抱着相同的态度。于是,两个人就这样僵持到现在,足足有四年时间了。”对于搜罗心仪之物,施珏也是不惜时间和工本。“反正我是不打算放手,即使只有半张桌子。谁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在花厅外的回廊边的栏杆上,叶菊华特意为施珏放上了两只圆头圆脑的小狮子。“我还是一个想做事情的人。所以,老师在帮我设计这个家的时候,特意增加和改动了一些摆件,来增加家中的富贵气。”在花厅的飞罩上,叶菊华在清瘦的翠竹中加入了施珏喜爱的富贵牡丹花样。施珏笑说,“真正的出世之人也许是不会这么做的。”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巢言巢语_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