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虚拟和现实无缝结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2 15:30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虚拟和现实无缝结合  

  文/卢刚

  透过手机浏览器,你可以选择自己看到的世界。你的选择将成就一门大生意。

  注视着面前的空气,挥挥手,点几下,想要查询的信息,就呈现在眼前。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再仅仅是科幻大片主角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这多亏了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数字生活或者说线上生活能够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不是简单的线上再到线下的回归,而是虚拟和现实的无缝结合。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增强现实是指在现实环境的实时成像中,对其中的某些物体附加上由计算机生成的诸如声音、视频、图像或者地理位置信息。简单理解,就是将计算机实时生成的一些信息附加在现实环境中叠加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所谓补充增强现实世界的效果。

  增强现实和虚拟世界完全是两个概念。虚拟世界更像3D游戏,其中所有的物体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而增强现实更加强调当前所处的实际环境,是虚拟影像和现实环境的实时结合。

  目前,增强现实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图像识别的,也就是说先通过对现实环境中的任何物体或者特别设计的标志进行图像识别和分析,再在这些物体或者标记上实时地呈现相应的3D或者2D信息。

  一种是基于感应器的增强现实技术。这类增强现实应用无需应用对特定物体的识别来校正虚拟信息呈现的位置,而是通过GPS或者各种感应器(比如重力加速器、指南针等)来综合判断,在当前图像上即时呈现相应的数据。(P144页介绍的触景浏览器就属于这一种。)

  最简单的需求将驱动技术和商业,总有一些东西会决定未来科技和商业的走向。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行业,AR的触角已伸向各处:

  虚拟场景。将手机对准房间中的某个标记物体时,通过对该物体的识别,屏幕上会出现预先设定好的其他物体,比如桌子、椅子,甚至是看上去栩栩如生的一头狮子。如果是三维信息,你甚至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它,甚至和它互动;

  印刷行业。一本书附加的只能有文字和图片,但是配合增强现实技术,当你把手机对准书中某一页时,屏幕上会立刻出现书中介绍的场景,或者是相关的多媒体资料,或者是某个人物;传统的名片仅仅是简单的一张纸片,但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当别人将手机镜头对准你的名片时,他会看到你从名片中走出来,“亲自”向他介绍自己的业务和联系方式;

  广告行业。增强现实应用对传统的纸媒广告甚至户外广告都会是一种变革。比如说你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某个商品的包装,屏幕上会自动出现该商品的视频广告;你将手机对着某座大楼,通过对指南针感应器等获得的数据的综合分析,你会发现屏幕上该大楼外边会自动出现虚拟的户外广告;

  虚拟+现实类游戏。和常规的虚拟游戏不同。增强现实类型的游戏的特点就是和现实环境结合。比如说你可以通过日本AR开发商开发的Sekai Camera这个应用在自己所处地理位置放置一个地雷,可以去发现别人在各个地方放置的地雷。你可以去想办法排除这些地雷来获得积分,如果运气不好,你所在的地方刚好有别人“埋的”地雷,你也会被“炸到”;

  电子商务行业。现在电子商务对于衣物、穿戴品行业总存在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人们在家无法试穿想买的东西。而日本Qoncept公司为GQ日本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增强现实的应用。你在家里将一个带有特别标志的纸条绕在手腕上,然后对准电脑摄像头,你会发现屏幕上你的手腕上戴着GQ的手表,你还可以在GQ网站上选择“试戴”以决定最适合你的一款;

  游戏+广告。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更完美地将游戏元素和广告综合在一起并和众多受众互动。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日本电通开发的iButterfly(虚拟蝴蝶增强现实应用)就是目前把增强现实技术和商业应用结合得最好的例子;

  本地服务。现在大家都很习惯上大众点评、携程一类的本地服务网站查询餐厅、酒店信息等等。结合增强现实,你可以将手机对准某个方向,屏幕上会出现各种信息点,每个点就是那个方向的餐厅或者酒店,点击该店,还可以看到它的详细信息、离你的大致距离甚至其他用户的评语;

  社交网络。通过结合人面识别技术,你可以将你的一些线上身份,比如说Facebook或者LinkedIn主页、Twitter的ID等和你的脸直接关联起来。当别人将手机对准你的面部的时候,屏幕上你的面部周围会出现你的这些线上社交网络信息,这样别人会非常方便地了解和联系你。

  每一天,人睁开眼看世界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阐述了一个观点,无论对网络服务提供商还是对最终个人用户而言,拥有(Ownership)不再重要,得到(Access)才更重要。

  拥有与否不重要,精准、智能、方便、廉价地使产品或服务与喜欢或应该会喜欢它的人见面才重要。谁找到了办法,谁就找到了下一座金山。

  未来的虚拟世界,一定需要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为真实生活服务,这是趋势。

  Layar:通过手机看见另一个世界  

  文/赵杏儿

  只要你正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愿意下载这样一款应用,那么在摄像头打开的一刹那——欢迎来到信息增强版的美丽新世界。

  手机早就已经不只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讯工具,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在向这个小小的“方块”中转移。它是你人际关系网的聚合,是你财务管理的助手,是你娱乐休闲的快乐来源,但现在,它也可以是你的眼睛,助你窥望另一个虚拟世界。

  如果你觉得眼目所见便是真实的全部,那么世界未免太过单一乏味。而现实增强技术的出现,使得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这双“眼”,看到在现实世界之上更为多元、个性化的虚拟世界。只要你正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愿意下载这样一款应用,那么在摄像头打开的一刹那——欢迎来到信息增强版的美丽新世界。

  而这个美丽新世界的开创者便是全球第一款增强现实手机浏览器Layar 的开发商——SPRXmobile。增强现实技术对应的英文是Augmented Reality,即被扩充、被添加的现实,而扩充、添加的东西则是信息与图像,甚至是音频与视频。如同浏览网页需要首先打开浏览器一样,要想看到增强现实中的信息也需要这样一个手机浏览器。当浏览器打开,在摄像头、指南针和GPS的共同定位下,手机能够立刻识别出周围的地理信息,而此时手机屏幕中显示的是和肉眼看到的一样景观,以及扩充的其他信息。

  当然,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想要获取的扩充信息,不同的内容合作伙伴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从餐厅信息到周围ATM机的分布,从租房信息到美容美发信息,用户均可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而Layar是如何想到这个点子的,以及未来AR技术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则是我们想要探讨的。

  没有彩虹的尽头

  2006年,科幻小说作家弗诺•文奇(VernorVinge)出版了一本名为《彩虹尽头》(Rainbows End)的新书。作为硬科幻小说界的翘楚,文奇已经多次获得科幻小说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作为圣迭戈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文奇是一位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在他的小说中不但有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有无比真实、经得起推敲的细节。甚至很多读者将其作品视为对未来世界的预见。

  而在这本小说中,文奇就畅想了未来的人类将具有某种“特异功能”——通过穿戴智能外衣和特殊的隐形眼镜,小说中的人物能够利用虚拟视网膜显示技术看到除真实景物外的计算机图表等附加信息。而这种增强现实技术几乎充斥着整本小说,主人公一直在与现实世界上附加的虚拟层面进行交互。

  文奇的狂野想象不仅让读者折服,更为文奇第三次赢得了雨果奖。但不知道文奇是否预想到,就是这样一本小说,会成为三个年轻人创业的灵感来源,并真的将小说中的描述变成了现实。

  2006年,Raimo van der Klein还在为荷兰KPN通讯公司工作;Claire Boonstra还是联合利华欧洲区的一名品牌经理;MaartenLens-Fitz Gerald还是荷兰营销公司RapidSugar的客户总监。但对于科技的共同热爱让这三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而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成立公司开发Layar。 

  当时,移动通讯行业内的开发者和爱好者经常会在Mobile Monday(MoMo)—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社区平台上交流,并举行线下活动。而Mobile Monday阿姆斯特丹分会的创始人即是上文提到的三位。 2008年,Mobile Monday阿姆斯特丹分会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而三位创始人也决定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游乐场”——SPRXmobile软件公司,并真正致力于研发使用AR技术的Layar浏览 器。

  《彩虹尽头》赋予了Layar最初的设计理念—为现实添加更多信息图层。从SPRXmobile软件公司成立到Layar浏览器的推出,前后不过一年时间。而Layar的目标不仅是提供增强现实技术,还要向开发者开放平台。《彩虹尽头》只不过给出了故事的开头,但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与渗透,却是没有尽头的彩 虹。

  一人一世界

  “在Layar浏览器发布之前,我们就计划从荷兰逐步走向其他国家。但我们立刻就意识到,如果想把公司做成一个小型组织并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开放我们的平台,为所有开发者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Claire Boonstra目前主要负责Layar开发者生态环境的维护协调。

  而正是这些意想不到的极具创意的开发者,为Layar贡献了上千“层”信息,并将AR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与商用领域进行更多拓展。而此时,你不得不赞叹文奇的预见能力,他在《彩虹尽头》中为我们想象了AR的四大应用—医疗、游戏、社交以及工作管理。而这些,确实成为开发者攻克的主要领域。

  但在Layar发布之初,只有5个内容合作商愿意与其合作,它们分别是一个房地产中介、一家想要显示ATM机所在位置的银行、一个可以显示工作需求的临时工中介以及一个类似于Facebook的荷兰社交网站。目前这些已经成为了AR技术的基本应用,而更具创意的信息层和玩法正在涌 现。

  Manifest.AR是一个国际艺术家协同组织,而其最大特点就是所有作品都是以AR技术进行创造与实现。这种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媒介,正在改变着公共场所和机构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因为透过手机摄像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可能都会因为所选取的信息层不同而不同,但真实景物却是别无二样,一如往常。这对于没有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人来说也不会形成任何干扰,所以通过手机,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眼中的独特世界。

  在2010年,Manifest.AR举办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展—We AR in MoMA。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并没有宣布该展览的起止时间,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场艺术展正在进行。因为当美术馆中突然出现了很多举着手机、一直盯着屏幕看的参观者时,工作人员才意识到这帮人可能在耍些鬼花样。

  的确,纽约现代美术馆从一层到六层其实都被来自Manifest.AR的艺术家们“摆满”了自己的作品,只不过是以虚拟的方式呈现。当参观者开启Layar手机浏览器,选择名为“AR exhibition”的信息层,映入眼帘的就已经不是纽约现代美术馆为你准备的艺术展了,这帮AR艺术家自己DIY了一个!

  这个创意恰恰是纽约现代美术馆激发出的,因为随着AR应用的日渐广泛,一些开发者也开始在博物馆、美术馆内的展品上添加虚拟信息。为此,纽约现代美术馆在馆内摆放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No augmented reality beyond this point please”(越过此点,请勿使用AR)。在有人将这个指示牌的图片发到Twitter之后,随即引发了讨论的热潮。而We AR in MoMA的展览则是对此的一次公开民意测验。

  之后这帮艺术家就被冠以了“UninvitedGuests”(不请自来的客人)之名号,而这种虚拟展览仍在全球各地进行着。带着探索,夹着隐喻,重新定义着公共空间的属性。

  虚拟信息,真实问题

  无论多美好多梦幻的技术应用,到头来都需面临一个问题—赚钱。2011年4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球互联网大会上,Layar增强现实技术战略官King Yiu Chu在演讲时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 Layar在开发界有1万多个注册开发者,包括几十个来自中国的注册开发者;全球范围内,高级合作伙伴及合作开发者大约有45个;Layar浏览器用户有140多万个。

  作为一个2009年发布的产品,两年时间内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和积累成果差强人意。虽然在去年年底获得了第二轮风险投资1000万欧元,但前景仍然难称美好。因为很多问题并非Layar靠一己之力可以解决,而是AR技术生长、应用的土壤仍不够肥沃。

  首先,Layar做开放平台依靠开发者的力量来填充内容,但单靠个人开发者的信息搜索能力是否能够做到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权威?数据库资源的缺乏使得大多开发者只能选择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类游戏应用,比如在街上“贴”张滚石乐队的海报,再配上一段经典曲目的简短音频,但这些都无法产生大规模的商业价值。

  其次,智能手机虽然日渐普及,但要想获得优质的用户体验仍需要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对于AR应用来说,手机的图像处理与渲染功能,重力感应和罗盘都是极为关键的决定因素。因此AR技术的成熟还需等等手机技术更新的脚步。

  Layar高层曾经表示要将自己未来的盈利寄托在一些付费的应用下载上,并花了很多心思构建它的Layar Partner Network (Layar合作伙伴联盟)。Layar将开发者分为三大类,以使其便于交流分享,创造出更多吸引人的应用。

  一大类开发者是经过Layar测试认证的开发者,他们通过为品牌机构制作AR应用而获利。也就是说,即使你不会开发技术,但仍想制作一个AR应用,那么你可以找到这些拥有Layar认证的开发者帮助你实现;

  第二大类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开发者,他们自己设计制作AR的创新应用;最后一类Layar的合作者是提供开发工具的第三方公司,它们为开发者提供简单易用的工具,甚至不用编写代码也可以制作出AR应用。

  据Layar称,目前该平台已经拥有超过2000个AR应用,最受欢迎的应用分类前三名是美食、娱乐和购物;而在中国版的Layar上本地应用少得可怜,但安居客房屋出租信息的出现仍然让人感到意 外。

  这世界上有太多看上去很美的东西,AR技术也是其一。但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想要发挥出更大的商业潜能,就需要与其他应用场景和互联网服务进行结合。毕竟SNS、LBS甚至微博(http://weibo.com)都在寻找下一个能继续黏住用户的功能、能唬住投资者的故事,而AR或许就有这种潜质,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世界的可能。

  蝴蝶出没,请注意  

  文/刘洲

  500多种虚拟蝴蝶出现在日本各地,它们的“制造者”是该国最大的广告公司。

  一只蝴蝶翩然起舞,用手机镜头对准它,点击“Catch”(捕捉),蝴蝶“飞”进手机;迎面而来一个陌生人,往手里给你塞进一张传单。

  传单和蝴蝶都是优惠券,你会选择哪一种?

  在东京,这个星球上可能被广告浸泡最深的城市里,该国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在今年推出一款手机应用——蝴蝶出没(iButterfly),把广告做到了智能手机用户头顶那片看似空空荡荡的空气中了。

  凡是具备摄像头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智能手机,下载蝴蝶出没(iButterfly),打开应用,手机的相机启动,屏幕中镜头对准的现实场景里,就会有虚拟的蝴蝶正在款款舞蹈。

  在手机相机取景器上的现实场景中,虚拟的各色孤蝶徘徊飞舞,手机当扑蝶网,摄像头是网口,对准蝴蝶,挥舞手机,轻扑下去,虚拟蝴蝶就会停留在屏幕上,点击保存,虚拟蝴蝶就如标本一样插进蝴蝶出没应用的蝴蝶集里。

  小蝶款款飞

  打开蝴蝶集,不同的蝴蝶拥有不同的属性。

  有的蝴蝶可以当做商铺优惠券。这些蝴蝶可能是你目前所在位置附近的商铺放出的优惠券蝴蝶;也可能是连锁商店或品牌商品放出的通用优惠券蝴蝶;甚至还可能是线上消费的折扣券蝴 蝶。

  “捉”到优惠券虚拟蝴蝶之后,只需在店铺消费时,打开应用,出示蝴蝶图标,即可享受优惠。

  各种优惠券蝴蝶都是商家与蝴蝶出没合作完成的,以日本电通公司在香港地区的推广为例,商家可以对蝴蝶的栖息地、出现时间、种类、奖赏设定不同的内容。

  今年5月,叶壹堂书店(Page One The Designer’s Book Shop,新加坡大型连锁书店,主力销售英文出版物)推出Page One蝴蝶,红、橙、黄、绿、青、蓝、紫、白、灰、黑10种,蝴蝶拥有两本书本形状的蝶翼。每捉到一只蝴蝶,点击查看,蝴蝶化身为最新书评,方便读者选书。

  Page One蝴蝶的栖息地是整个香港地区,出现时间为任何时间,奖赏是叶壹堂店内书籍全店九折。也就是说,在香港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打开蝴蝶出没,在空中捉到一只Page One,可以看到最新书评,到书店里买书时出示这只蝴蝶可以打九折。

  此外,优惠券蝴蝶的各项信息可根据商家的不同需求而调整。阿迪达斯推出“Adidas Climacool”蝴蝶,这款蝴蝶共有9只,火红蝶、桃红蝶、粉红蝶、鲜黄蝶、碧蓝蝶、鲜橙蝶、翠绿蝶为7只普通蝶,蔚蓝蝶为别注版蝴蝶,炭黑蝶为限定版蝴蝶。

  Climacool系列的普通蝶会在全香港出现,而别注版和限定版则只会在特定的地方出现,奖赏也随之不同。最高奖励是800港币的Adidas现金券,当然,为了获得现金券,你需要捉到7种不同颜色的普通蝶和一只限定版蝴蝶。

  手机设备商也开始了应用的尝试。三星手机7月11日推出的蝴蝶,不仅对栖息地有规定,出现时间也是不定时的,最重要的,只有三星手机用户下载蝴蝶出没,捉到蝶翼为三星手机和安卓(Android)系统机器人图标构成的蝴蝶,才能参加优惠的兑现活动。

  除了有奖赏的优惠券蝴蝶,在香港地区的空气中,还飞舞着各种趣味蝴蝶:“日日运程”蝴蝶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说当日的占卜运程;“民间辞海”蝴蝶展开趣味的蝶翼带来香港俚语资讯;小喇叭状的“谜语”蝴蝶则是需要动脑的简短谜语。

  优惠券文字信息、产品图片信息,除此之外,云中飞来的蝴蝶还能带来蝴蝶效应:触发视频播放器、网页浏览器等应用。捉到蝴蝶后,播放的可能是附近影院最新上映电影的片花或者海报广告里明星的微博。

  在蝴蝶出没的第一个国家——日本,已经有超过500个蝴蝶的种类出现在全国各地。

  有媒体报道,上线三个月后,东京的繁华商业区街头,俯仰皆是男女老幼正在捕捉蝴蝶。商家则可以通过GPS,控制一定区域内的蝴蝶数量,从而达到其希望实现的营销效果。

  以蝶会友

  蝴蝶出没收到好评,日本电通在今年5月27号,宣布与D2 公司合作推出“蝴蝶出没+”(iButterfly Plus)—一款在蝴蝶出没基础上的智能手机社交游戏。

  蝴蝶出没中,可以通过蓝牙技术与朋友互换蝴蝶,而“蝴蝶出没+”则可以直接将用户收集的各种蝴蝶信息发布在Facebook和Twitter上。

  在苹果应用商店和安卓应用商店里,下载蝴蝶出没和“蝴蝶出没+”都是免费的。不同之处是,后者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买进各种追加的游戏点子。第一批游戏点子,具有召唤种子的功能,通过种下种子,培育出花朵,而花朵则可以吸引各种珍稀品种的蝴蝶。此时,“蝴蝶出没+”拥有了更多的游戏情节。 

  小蝶如何飞

  蝴蝶是怎么飞进手机里的?为什么只有这里才有限定版蝴蝶?

  打开蝴蝶出没这款应用时,实际上开启了至少手机里的两项传感器:GPS和相机,GPS确认当前的移动设备位置,服务器筛选出符合此时此地属性的蝴蝶,这些蝴蝶呈现在手机相机取景器里,此刻,我们眼前的取景器里,出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叠加在现实场景之中。

  不能报以“什么事情才是重要的”去看待变化中的事物,日本电通公司全球创意顾问镜明先生认为,手机和游戏从来都不是内容和沟通工具,而是一个平台,更需特别注意多元技术的变化,否则将错失有价值的创意信息。

  关掉应用,仿佛这些蝴蝶还在眼前,但是,确已消失不见。

  触景无限的有限发展   

  文/刘洲

  要在中国的空气里看到更炫的应用,你还需要耐心。

  8月的第一天,在北京上地海归创业园一间会议室里,肖洪波掏出手机,点击名为“触景浏览器”的应用,在特色选项里选中了红色“祈福”字样的图标—7.23动车追尾事故悼念程序启动。

  手机的相机开启,以手机屏幕为边框,相机取景器里的现实场景为底的浏览器出现了。肖点了“悼念”图标,屏幕上出现虚拟的蜡烛、白菊、花环等,他选了花环,屏幕上弹出两行空格,“上面输入祈福人的名字或昵称,下面一行输入悼念的话。”肖洪波轻声地解释,然后输入了自己的名字,选择了花环预设的祈福语—“天堂没有车来车往”。

  此时,通过“触景浏览器”,相机取景器里会议室的现实场景中,出现了一个虚拟花环在空气中飘浮。继续转动手机摄像头的方向,十平方米左右的会议室里有四五支蜡烛和数朵白菊跃入屏幕中,“这些天,浏览微博上的信息,心里难受,我就打开手机放一条祈福信息。”

  动车事故发生后,作为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肖洪波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带着技术团队通宵达旦一星期,赶出这个程序放到“触景无限”上。

  “不仅是我们所在的位置可以贴上虚拟的祈福图标,还可以点击‘带我去那里’,通过启动手机里的地图程序,在动车发生事故的所在地,贴上这些祈福信息。”

  当然,事故发生地点依然还是被掩埋后的废墟和农田,只有打开手机,启动触景无限,才能看到这些蜡烛、白菊和祈福的文字。

  触景无限到底是怎样的一款应用,除了祈福、贴蜡烛,还有什么用?在手机屏幕里,究竟是如何在现实的空气里添加上虚拟的东西?

  四月天里的梦想

  “它就是一个浏览器。”肖洪波说,“在电脑上,人们打开IE、Chrome等浏览器来浏览网页上的信息,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实场景中,有很多信息是无法通过眼睛看到的,于是,就要借助触景无限这个浏览器来看到。”

  “不要再低头看手机了,手机是可以抬头看的。”首席策略管(CSO)檀林接过话茬说。“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找房子,走到一个小区,看到现实中的一栋栋楼,有没有空房,空房的户型怎样,屋内装修如何,唯有跟随房产中介,走进房内才能得知。打开触景无限,对着眼前的楼,打开房屋中介频道,这栋楼里有几套空房子,房子在几楼、户型平面图、租金价格、室内装修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或视频看到。”

  “在触景无限浏览器里,可以看到在现实的场景中叠加的虚拟信息,使现实场景信息量增大。”檀林总结道。

  讲完找房子的场景,肖洪波在自己装着安卓(Android)系统的手机里,打开触景无限,演示各种虚拟的数据,他对着会议室窗外,点击了几下,触景无限浏览器里,十年前在大洋彼岸倒塌的双子座世贸大厦,瞬间在窗外的环岛正中央耸立起来。

  “你不是喜欢踢足球吗?给你一个虚拟的足球玩玩。”趁肖洪波演示的当子,公司CEO陆凡,笑着站起来说,“我也踢球啊,在触景里也可以踢球。”他打开了自己手机里的触景无限浏览器,手机摄像头朝下,对着地板,点了几下,一个虚拟的足球从屏幕右侧滚了进来,随着手机的重力变化,在屏幕上滚动。

  陆凡双手握住手机,放在腰间的位置,两脚开始做颠球的动作,屏幕里的足球,随着陆凡左右脚的动作,上下起伏,伸脚抢球,足球就“滚”落到地面,盘带几下,除了脚下没有重力的感觉,屏幕上的球速、方向等逼真异常。

  “看这里。”檀林在电脑上点开一段视频:两个日本小女孩穿着校服,在街头拿着手机,挥舞着扑蝶,蝴蝶被捉到,就存在手机里,成为优惠券。 “日本电通在一月推出的这个虚拟蝴蝶优惠券,非常成功。这样的东西也可以在我们的平台实现。”

  “我们只做平台,不做内容。租房信息,我们可以和我爱我家合作;蝴蝶优惠券这个可以和维络城合作;世贸大厦那个可以和电影宣传公司合作⋯⋯”

  三个人接连不断地演示着,似乎要将他们在做的,以及这个星球上使用同样技术的人在做的东西,在这个十平方米房间里统统演示一遍。

  创办触景无限之前,檀林已经是CA大中华区的渠道总经理,肖洪波和檀林是多年好友,在IBM全球服务部担任资深信息技术架构师,负责信息安全服务产品线。陆凡创业前最后一份工作则是美国Akamai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陆凡突然顿了顿,问了一句,“你是不是听糊涂了?”

  “回到我们的名字吧—触景无限,可以理解为触动手机各种传感器,让现实场景的信息无限地增强。刚才演示的那些信息有的是原本就存储在互联网上的,有的是根据我们的平台,转化为相应的格式,储存在我们的服务器上。

  有了这些信息,如何触发?如何叠加到现实场景中? 智能手机里有各种传感器,比如,相机、GPS、电子罗盘、陀螺仪、重力感应器等等。

  在房产中介的演示场景中,打开触景无限,触发相机,显示现实的场景,同时触发GPS,定位移动设备所在的位置,触发相关的文字图片等等信息。足球的那个触发了重力感应器。”

  在陆凡的描述里,手机成为人的延伸,摄像头成为洞察互联网信息的眼睛,打开触景无限,现实场景里无法观测到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触发出互联网及服务器本地的各种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里,呈现在触景无限浏览器上。

  “还有人在尝试增强花粉传感器,这样就可以测试周围环境中的花粉含量了。”肖洪波说。

  2009年,他们共同创业时,发现了Layar,利用现实增强技术,通过移动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触发在云端服务器上的数据,不断扩充现实情景中的信息。2010年2月,触景无限(Senscape)正式成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触景无限的内容提供商,企业用户只需要用我们发给他们的数据填充页面,把数据填进去,系统将自动转化格式,生成AR(现实增强)模块,在触景无限浏览器上出现。”三人对触景无限浏览器的定位是桥梁,“搭建内容提供者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只不过中间运用了现实增强的技术”。

  八月蛰伏

  然而对于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国的先行者,现实不像浏览器里那样美好。触景公司打算自己做内容。

  原来,产品上线的三个月里,原本给予很高希望的合作伙伴—我爱我家,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现实增强技术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提供给触景无限的数据仍然停留在地址、价格的阶段。

  “如果有户型图、有实景照片,效果会很好,但是,现在的数据还达不到。”肖洪波说。

  “开始做,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和高德地图也合作了,拿到1700万个POI(地图信息点),但是,究竟如何利用,我们彼此暂时都还没有好的创意⋯⋯

  订餐小秘书的数据还太少,全国只有3000个点⋯⋯”

  没有好的内容,再炫的技术应用也不能吸引用户下载和使用,打算在年底实现百万用户的触景无限浏览器,现在刚刚有一万多用户,实景浏览器鼻祖—Layar刚刚宣布用户超过200万,还提出即将进军中国市场。

  触景告急!“现在,重点做微博和旅游内容。”陆凡说,正在招聘一批内容团队,做一些精品的内容,放到平台上,从形式上,为开发者或合作伙伴提供样板,“告诉他们在浏览器是可以这样展示的”;从内容上,把平台充实起来。

  触景无限需要找到办法,首席策略官檀林在微博上说:“时差袭来,客在硅谷。”

  市场即将被引爆   

  文/赵杏儿

  有研究报告预测,到2014 年,移动AR市场的年销售收入将从2009 年的不到100万美元增长到7.32

  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Q:目前手机用户对AR技术的认知程度在何种水平?AR技术的普及需要哪几个关键元素?

  A:AR技术在国外已经趋于平民化,出现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各种AR应用。然而在国内,智能手机和3G技术普及的时间还不长,加上计算平台和网络带宽的限制,国内基于手机的AR应用才刚刚出现,还没有被公众广泛认知。综上,AR专业人员要专注用户日常需求,开发出满足用户需要的应用,同时,对智能手机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无线互联网的速度以及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两方面都是AR技术普及的关 键。

  Q:目前AR技术在进入商用领域后,主要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A:一方面是开发成本问题,国内AR从业者少,可用资源少,而开发周期较长;另一方面,用户认知不够, AR技术在众多技术应用中脱颖而出需要时机,受限于网络问题,已有的AR应用在用户体验的实时性上存在问题。 

  Q:AR技术对于广告行业会不会意味着新的媒体资源的争夺?

  A: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改变了用户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由传统的基于文本输入的WEB页面浏览查询模式,转变为基于摄像头拍摄、捕获热点并实时浏览增强信息的全新模式。 这改变了以往用户手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借助AR技术,用户对着天空就能知道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对着一家饭馆就知道招牌菜是什么。 对于广告行业而言,内容提供商可以在添加用户感兴趣内容的同时,推送一些用户感兴趣的广告。AR技术有望带来新的用户眼球竞争。 

  Q:目前AR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哪里?

  A:软件方面,跟踪注册算法在PC平台上有了较好的实时性,在手机平台上有待完善。 无线网络传输的延时对系统的实时性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当前算法对自然场景识别的能力达不到用户需求。硬件方面,智能手机图形处理能力偏弱,不能快速渲染大型场景,传感器精度达不到实际需求。比如,户外的人脸识别、涉及光照、追踪等问题,非常耗电,而电池电量制约了该应用。 

  Q:AR技术除了与地理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结合外,还有哪些用武之地?

  A:除了与地理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在娱乐、展览展示、文物古迹数字重建、微创手术导航以及军事训练方面已经有了诸多应用。  Q:AR技术要想引爆需要一个怎样的契机? A:市场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公司朱尼普(JuniperResearch)在其最近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14 年,移动AR市场的年销售收入将从2009 年的不到100万美元增长到7.32 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手机平台计算和存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3G无线网络迅速发展,通信开始流畅便利,移动增强现实技术依托3G通信技术,研究推广适逢其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