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利比亚:从纯国有经济到假自由经济的断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3 01: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博 张孜异 北京

  核心提示:在利比亚第42个九一革命节到来之前,卡扎菲政权早已开始分崩瓦解。但有关利比亚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卡扎菲是一个不断尝试的改革派,他1969...

  在利比亚第42个“九一”革命节到来之前,卡扎菲政权早已开始分崩瓦解。但有关利比亚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卡扎菲是一个不断尝试的改革派,他1969年通过政变执掌利比亚以后,轰轰烈烈的改革就一直没有间断,先是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造,建立起高度垄断的国有经济体系。此时的卡扎菲似乎要在利比亚打造一个“理想国”,他在全国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不断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如果利比亚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或许不会是今天的状况。国际油价下跌以及与美国的交恶、联合国的制裁,导致利比亚经济一度进入困境。卡扎菲于是开始接受西方的理念,加速自由化经济改革。这次改革再次挽救了利比亚经济。2003~2007年,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38%。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3.38% 和1.76%,经济危机似乎并没有严重影响利比亚经济。

  然而,独裁已经根植于卡扎菲的灵魂,在自由经济的道路上,卡扎菲的内心却还在挣扎、犹豫,甚至出现严重的计划经济倒退,这导致利比亚的自由化经济改革变形,而政府的高度腐败、家族势力不断侵害民众权益,最终导致了利比亚危机大爆发。

  一代枭雄卡扎菲仓皇藏匿,一个时代结束了。

  国有化的“理想国”

  1969年,青年军官卡扎菲成为推翻利比亚国王的“英雄”,利比亚的国有化政策就开始了。

  上世纪60年代,共有41家外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采石油,其中38家是美国石油公司,控制了利比亚90%的石油生产。卡扎菲发动政变之后,开始从外国石油公司手中收回对石油的控制权。他上台第二年,就用减产和谈判结合的办法使外国石油公司不得不同意将每桶石油标价提高30美分。1971年年底,利比亚进行石油国有化运动,陆续将外国石油公司的全部或51%的股份收归国有,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以国家的角色对石油进行控制。

  此外,政府对所有外国公司、重工业、银行、保险等行业实行国有化。1977年,利比亚又颁布一系列法律,将其他一切经济活动掌握在国家手中,私人只允许从事小型农业生产和消费品贸易。

  1978年秋,政府接管了约200家私营企业;进行了住房、社会财富、土地的再分配;接管了所有商品进口企业和银行,并控制了外汇兑换。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控制了全部国内批发和零售贸易,并于1984年建立了国营超市,所有的私人交易都成为违法行为。

  同时,国家利用大量石油美元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当时卡扎菲政府希望改变单一的石油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多样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努力在石油资源枯竭前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于是,推行“三年经济发展计划”和几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

  控制了所有国民经济之后,尤其是控制了能带来大量收入的石油之后,卡扎菲开始实践自己颇具乌托邦色彩的“革命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告诉记者,在西方制裁利比亚之前,利比亚社会比较富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享受的福利待遇也很高。

  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为了实现“每家都应有合适的住宅”的目标,利比亚通过直接投资和发放建房贷款, 建设了25万套住房。政府鼓励公民购房,月薪500第纳尔以下者购房可减免90%,月薪500第纳尔以上者可申请无息贷款,据称1980年利比亚全国已彻底消灭贫民窟。同时,全国实行免费教育,还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病人如经医院同意还可去国外治疗,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当时利比亚每户农民可得一所住房、一台拖拉机、一头奶牛和30头羊。

  困境中的反思

  但是,利比亚的财富都是建立在依赖石油出口的基础之上,随着上世纪80年代国际油价的下跌,利比亚经济转入低迷。

  同时,利比亚与美国在锡尔特湾交战,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宣布对利比亚禁运,下令禁止购买利比亚石油,禁止向利比亚出口石油勘探和生产设备。美国恰恰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主顾,美国的经济制裁加剧了利比亚的困境。

  相关资料显示,1981年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已从前一年的226亿美元高峰缩水至156亿美元。这正是利比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由于经济拮据不少工程项目被迫推迟或撤消,已经上马的一些工程费用普遍延期支付。1982年,利比亚的债务已达120亿美元,只能动用外汇储备还债。1982年,外汇储备已从1980年的128亿美元降至67亿美元。

  油价下跌造成利比亚财政危机,给国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外汇匾乏,利比亚普遍采取以油易货和以石油支付的办法。为了平衡债务,利比亚总人民委员会宣布全面禁止消费物资进口,其他货物进口也都严加控制,每年都控制外汇外流减少进口,一些商品被看作是非必需品。从汽车、谷物、银器到电视机、家居、空调、收音机、办公用品、厨房用品等都逐年被加入到非必需品的名单里。而对于必需品,则是实行配额制。在利比亚这样一个70%的食品和消费品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普通人民受到了紧缩政策的巨大冲击。

  消费品流通系统的崩溃和物资短缺使得公众情绪愤怒。GPC(将军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变成了人民批评、诉苦的大会,纷纷声讨经济政策。1987年,代表们在大会上公开要求改革。

  不过,国内的批评并没有直接导致改革的开始。当时在政府内部有很多种关于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意见,内部斗争激烈。越来越深化的政治危机让亲改革派占到了先机。随着矛盾和危机的加深,卡扎菲也意识到了经济改革的必要。他在演讲中承认了经济问题,批评现有经济制度的低效率。

  经济自由化改革

  正当利比亚国内社会开始经济改革之时,洛克比(Lockerbie)空难发生了,这次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被认为是利比亚政府幕后操纵的,联合国于1992年开始对利比亚实施长达八年的制裁。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刘云教授告诉记者,此次制裁使得利比亚经济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化,卡扎菲政府财政紧张,以往实施的高福利政策由于财政资金不足,很多实行不下去了。国有化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政府管理不善,社会开始动荡。

  1999年,在利比亚做出让步的基础下,联合国解除制裁。利比亚提出的条件让西方很难拒绝——油田对西方完全开放,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企业可以重新分享利比亚的石油收入。

  西方向利比亚重新打开大门后,美国Occidental公司在利比亚获得了最多的可供开发油田,不过最大的赢家是BP和意大利的国家石油公司ENL。意大利买下了利比亚80%的汽油,贝卢斯科尼邀请卡扎菲访意11次,且一次比一次奢华。

  随着石油价格高企,卡扎菲家族也突然间拥有了更多难以计数的财富。2006年,卡扎菲设立利比亚主权财富基金,开始了五花八门的投资,投资对象从《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东家Pearson到大型银行企业,甚至还有意大利的尤文图斯俱乐部。

  与西方关系和解后,利比亚又掀起了一股改革思潮。

  2005年,卡扎菲的儿子塞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透露,利比亚计划拿出一套最为彻底的经济改革计划,把国家带入到现代经济时代。改革内容包括理顺政府部门间的关系,加速私有化,放开媒体,最终使利比亚从独裁政权变成一个更加自由的经济体,加大在北非地区的竞争力。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包括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 Porter和普利策奖获得者、经济学家Daniel Yergin都同意与利比亚合作,为利比亚经济改革制定出一个方案框架。

  随后,利比亚开始尝试进行自由经济改革。

  失败的结局

  21世纪初开始,随着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缓和,赶上国际油价上涨,利比亚的石油收入不断增加,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

  根据刘云教授的研究,从2003开始,利比亚经济明显好转,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9.32亿第纳尔,增长率为13%;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38%。在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3.38% 和1.76%,经济危机似乎并没有严重影响利比亚经济。

  研究利比亚政治的美国独立学者Ronald Bruce St John认为,卡扎菲启动一系列的自由经济改革,尽管取得了某些成绩,但是其关于经济自由化的决心犹豫不决,协调不够,力度不够,导致局势一步一步恶化。

  刘云教授认为,虽然卡扎菲要实行自由经济,但利比亚经济政策的行政色彩依旧很浓,卡扎菲对经济改革经常随意干预,朝令夕改。2002年以来,政府关于贸易进口操作方式、法定代理商品名单、禁止进口商品名单、商品进口关税税率等内容,被反复更改了多次,有的甚至还没执行就被废除。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高级政策研究员梁海峰告诉记者,正是鉴于利比亚政策的随意性,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私有化改革一直持怀疑态度,不承认利比亚的市场经济地位,一些大企业也观望犹豫不敢进入利比亚市场。现在进入利比亚的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几大石油巨头都不愿涉足这一市场。

  由于利比亚私有化改革并未使得私人企业发展壮大,吸引就业能力不强。有数据表示,利比亚的失业率在30%左右;另一方面,上世纪70年代的福利政策经过这么多年,尤其是经历经济困难时期之后,很多都已经取消或者走样了。

  不仅如此,私有化导致国有资源和资产落入以卡扎菲家族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普通民众并未从中得到太多的好处,这反而引起百姓对卡扎菲政权越来越强烈的反感。

  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等沿海大城市,唯一的新建筑就是在建的“安居工程”。这些房子成为内乱时利比亚人争抢的对象,一位参与抢房的利比亚人表示,自己如果不来抢的话,这房子还不一定能分到自己头上,恐怕最终都给了政府官员及其亲戚,与其这样还不如拿起枪来反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