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国际金融实力分析王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0: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秘书长 王信
国际金融实力是一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整体影响力,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全球金融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指标来做分析。
金融开放度
金砖国家金融开放度总体呈上升之势,但仍偏低。“金融开放度”(FI)是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之和与GDP之比。近年来金砖国家金融开放度呈上升之势。其中,俄罗斯和南非的对外资产和负债水平在五国中最高,但除中国外,其它四国对外净资产占GDP比重长期为负,说明其对外负债高于对外资产。次贷危机后,由于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五国对外资产、负债曾出现显著波动;2009年开始,各国对外资产已基本恢复增长势头,俄罗斯由对外净负债国转为对外净资产国。
尽管金融开放度是常见的反映一国与国际金融融合程度的指标,但对外资产中包括储备资产,由于外汇储备积累导致对外金融资产增加、金融开放度上升,不一定反映资本管制放松和民间对外投资能力增强。很大程度上,储备资产占对外资产的比重的平均值越高,恰恰说明这些经济体可能还存在较多资本管制,民间资本流出渠道越有限。
表1显示了五国调整前后的金融开放度情况,调整后的FI发生较大变化:2004年以来,俄罗斯、巴西呈下降之势,中国先升后降,印度则缓慢提高。2009年,俄罗斯的FIA最高,巴西次之,中国降至第三,印度仍最低。俄罗斯和南非的FIA高于韩国,但显著低于日本、德国、美国这些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从历史比较看,中国目前的FIA低于西德1980年的水平,与日本1980年代中期的水平相当。这说明在剔除外汇储备因素后,金砖国家的整体金融开放度处于较低水平。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
金砖国家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但国际影响力仍较低。近年来,金砖国家开始出现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银行,其金融机构外部总资产和外债总体上呈较快增长趋势,金砖国家及其金融机构发行国际债券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国家金融机构国际业务水平和影响力非常低,主要表现为:金砖国家金融机构国际业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跨国金融业务相对较少,缺乏较强国际竞争力。以中国银行业为例,2011年3月,中国其它存款性公司的国外资产为20800亿元,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仅为2%,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3月时为4.4%,说明随着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扩张,国际业务并没有出现同比例增长。
金砖国家金融机构外部资产和负债规模仍相当小。截至2010年9月末,美、英、德、日四国的银行业外部资产分别是金砖国家对外资产最大的中国的13、21、11和10倍;而对于金砖国家中对外资产最小的印度来说,四个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对外资产分别是它的112、181、92和89倍。
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金砖国家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但开放度和吸引力不足。从国际金融中心的连通度与所提供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这两大方面综合来看,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评级,中国三个金融中心在服务专业程度上得到一定认可,但服务种类差强人意;巴西两个金融中心
的金融产品种类和专业性评价较高,但连通性较差,没有摆脱本地区金融中心的局限;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金融服务发展水平很高,但同圣保罗一样在知名度和连通度上实力较弱;印度和俄罗斯的三个金融中心均被划为“新兴中心”,说明其金融服务实力尚有待提高,莫斯科借助俄罗斯首都的地位在连通度上有一定优势,但另一个俄罗斯城市圣彼得堡则在两个维度上都处在弱势。
金砖国家股票市场取得长足进展,但股票市场外国上市公司较少,国际影响力有限。
从上市公司数量看,印度孟买证交所自2004年来上市公司已连续6年全球第一。但金砖国家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十分有限,截至2010年末,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尚无外国公司上市。印度和巴西的国内股票市场各有1家和8家外国公司上市,而五国中开放最久、开放度最高的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也仅有45家外国公司在当地上市。
金砖国家外汇市场尚不足以对全球汇市产生影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2010年4月,全球汇市日均成交量已达4万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20%。其中,金砖国家占比微乎其微。2010年4月,俄罗斯和印度的汇市平均成交量占世界比重为1%,而巴西、中国和南非的比重接近零。
对外投资状况
金砖国家对外投资持续增长,但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对外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外汇储备。中国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持续上升,巴西情况类似,而俄罗斯、印度的储备在全球的占比先升后降,南非的水平变化不大。其中,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最为明显。
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国际金融实力的增强,反而有边际收益递减的可能。随着储备的提升,其保障金融稳定的收益可能逐渐让位于所带来的巨大机会成本损失。中国大量对外净输出资本,购买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和机构债,收益有限。若美元贬值,还会遭受较大的账面或实际损失。此外,在投资对象国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升等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也会受到损失。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增长较快,但规模仍偏小。近年来,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但与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仍然较低。2009年底,五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合计7776.8亿美元。而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达14153.92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更是微乎其微。从民间对外证券投资来看,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小。2007年,金砖国家证券投资流出金额为152亿美元,美、日、英则为6991亿美元,约是金砖国家的46倍。
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
金砖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的份额、投票权有所提升,但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为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设立了目标,基金组织理事会于2010年12月15日通过了关于份额和执董会改革的决议,份额总增资规模100%,预计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个百分点的份额。
尽管如此,目前基金组织改革所取得的进展仍然缓慢。由于改革涉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修正,必须得到拥有85%投票权的成员认可才能通过。即使金砖国家的份额和投票权顺利得到提高,与它们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相比,仍严重偏低。在IMF高管方面,基金组织总裁和副总裁及其它高级职位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明显不够。
在基金组织改革的大背景下,世界银行集团也于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话语权改革方案。改革后,中国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由2.77%升至4.42%,居世界第三位。巴西由2.06%升至2.24%,印度由2.77%升至2.91%,俄罗斯投票权不变;中国在国际金融公司的投票权由1.02%提高到2.29%,仍位于美、日、英、法、德之后。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改革后仍在IBRD保有15.85%的投票权,美国在世界银行也拥有实质上的一票否决权。
本币的国际影响力
金砖国家本币国际影响力有所提高,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截至2011年3月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已累计达到8987.2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也得到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末,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跨境资本交易逾700亿元。2011年1月,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境内机构用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离岸人民币业务正在平稳有序发展,为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下的境外流通、交易、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还积极扩大人民币与其它货币的互换,总额达8335亿元人民币。
但人民币总体跨境贸易结算额占同期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仍然较小,且人民币贸易结算呈现较大逆差,国际贸易中货币的循环流动尚未形成。资本账户方面,跨境投融资仍属当前中国管制较严的项目,短期内难以大幅开放。
俄罗斯和巴西货币也开始“走出去”,但从总体上看进展不大。印度货币在巴基斯坦等少数周边国家也开始跨境使用。
(本文摘编自中国金融40人论坛内部相关课题报告,课题组成员还有莫万贵、伍戈、崔莹、姜晶晶、齐璠。下期本报将继续发表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