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如何比车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5 12:17 来源: 《能源》

  一群面孔迥异的单车客,在拥堵的北京城,正玩一种比车更牛的时尚运动。

  文|本刊记者 张慧

  八月里一个闷热的北京午夜,有一群不想睡觉的人,正聚在地坛南门的空地上,戴着头盔,拿着车灯,跨在自行车上随时准备一脚踩下去冲向京城的黑夜。不要奇怪,因为他们正在参加一个叫做“午夜骑行(Midnight Ride)”的活动,骑着自行车感受与白天完全不一样——少车、少人、甚至少狗的北京街道。

  这群有劲留着晚上使的午夜骑行者,年龄不一,有男有女,职业各异,有公司白领、建筑师、公务员,也有来自NGO的成员;他们有一半是中国人,另一半则来自国外。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骑自行车。而把这些本无交集的人聚在一起的,是一个叫做“比车牛(STC)”的公益俱乐部。

  时尚的单车

  比车牛,英文名为Smarter Than Cars(STC),创立于2010年初。中文可直接翻译为“比汽车灵活、方便。”没错,这个由一小群对自行车骑行和对他们的城市——北京充满热情的朋友们创立的自行车俱乐部,所推崇的就是“在北京生活和出行,‘两个轮子’更方便”。

  30年前,北京是个自行车王国,任何一个到过北京的外国人都对北京红绿灯口齐刷刷的自行车印象深刻。当时80%的北京人都靠自行车出行,而现在,这个数据已掉到了20%以下。这座城市已经飞速地从自行车王国变成了新兴的汽车之都。

  北京有自己的自行车文化,但由于受到汽车的影响而被推搡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了推广自行车骑行,提倡自行车生活和保护北京独特的自行车文化,比车牛便应运而生了。

  这个团体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有三个,分别为来自澳大利亚的Shannon Bufton、在北京土生土长的赵礼曼和来自德国的Ines Brunn(中文名为伊泉)。他们创立比车牛的最重要原因是热爱自行车,崇尚自行车的环保、低碳,而直接起因是因为一次周五的聚会。

  那次会上,所有的参与者都准时到达,但只有骑自行车的人在聚会前有足够的时间吃晚饭。“Smarter Than Cars”的想法就此迸发而出。

  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时间,比车牛已经有了300多名骑车会员。不分年龄、性别、国度,下至十三四岁,上至五六十岁,只要热爱骑车的人士就能免费加入。

  比车牛没有刻意对外宣传。人们得知它的方式,有的是通过身边已经参加的亲戚朋友,有的则因为看到了比车牛的活动而对此心神向往。

  午夜骑行、骑车赏艺术之旅、自行车跳蚤市场、北京极速PK骑行……其举办的活动趣味十足,吸引了大批原本不骑自行车的人。

  每次提出自行车活动的倡议,负责人会通过邮件通知到各个会员,如果愿意,只要依照活动的地点,准时到此集合就行,没有硬性规定。非会员的朋友们看到信息,也欢迎加入。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比车牛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团体,而更像是一个开放的自行车活动组织者。

  比车牛是一个纯公益团体,没有任何组织或基金支持。组织活动所需的资金全靠负责人自己想办法。“其实,我们投入的钱不多,投入的主要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负责人礼曼对记者说,“因为我们没有钱,举办活动时,会尽量选择一些不用花钱的方式。”

  比如,在举办骑行活动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不需要付场地费的地方。如果需要给会员提供礼品,就会寻找赞助商提供。有时也会跟其他的NGO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

  但是,毕竟没有资金来源,限制依然存在。他们曾设想做一个“社区自行车服务站”的项目,即在社区里建立自行车维修点,但是因为资金的缘故而迟迟没有推行。“我们下一步规划是努力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筹集资金,”礼曼说,对自行车文化的推广,政府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自行车情人

  Shannon Bufton,带着一副白框的眼镜,外表酷气十足。他原为一名出色的澳洲城市规划师,涉猎过多个领域,曾为乌姆盖万酋长国(阿联酋酋长国之一)的统治家族担任规划顾问,也曾参与制作了迪拜框架规划的愿景。而从小到大,他一直热衷于自行车运动,尤其是公路自行车,目前自己所有的超级自行车就有5辆。

  赵礼曼,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原在金融街一家中国和新加坡合资的银行里工作。一直是个不安分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开始走南闯北,在澳大利亚呆了8年、日本呆了3年、中东1年,之后回到北京。喜欢自由的她从小就对自行车的感情深厚,骑车去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

  2006年,Shannon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上海,结识了礼曼。受到礼曼的邀请,去了北京旅行。当时他带着自己的自行车上了火车,来到北京后,和礼曼一起骑车游览京城,这成为他们互生好感的开始。

  之后,Shannon又去了中东。但2009年,重新回到了北京。原本打算在北京找一份关于建筑、规划的工作,但是面对北京越来越糟糕的交通状况,以及正在消失的自行车文化,他决定要做北京自行车文化的推动者,成为了STC的直接创始人。

  他说:“北京曾经是世界上自行车最多的城市,但现在它却正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即成为汽车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的大城市都纷纷把人们从汽车里拉出来让他们回到自行车背上。这是个富有戏剧性的事情。”

  在金融街银行上班的那段时间,礼曼一直坚持骑车上班,从雍和宫附近的家中出门到单位的门口,最多需要40分钟。而如果选择公交或开车的话,这个时间是不能够保证的。

  金融街是北京地价颇高的地段,矗立着各种牛气冲天的公司总部大楼。在这里上班的人们,大多都有私家车,即使没有的,打车上班也是习以为常的事。礼曼说,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私家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骑自行车的就说明了你没钱、没地位。

  但她的代步工具是一辆自己组装的、漂亮且价格不菲的山地车。Shannon说,“礼曼个性独特,眼界开阔,不循规蹈矩,崇尚自由却能独立思考。是一个先进的思想者,同时也是一个行动派。”

  而在礼曼看来,Shannon是一个善于思考宏观战略的创意派,做事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点子极多,团队中很多不错的想法都是出自其脑中。

  一个行动派,一个创意派,这样的组合,本就互补自得,浑然天成,何况互相欣赏且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同样的爱好?没错,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情侣,并于不久前结了婚。

  放弃了原先高薪的全职工作,现在的夫妻俩,共同专注于自行车文化的推广工作。比车牛是一个公益组织,没有任何的经济收益,甚至是要往里砸钱的。今年年初,他们成立了北京速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为一款公路车做代理。“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此,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多少收入,”礼曼笑着说。当然Shannon也承接了一些企业活动,以养家糊口,但这些活动多与自行车或城市环保、建筑宜居的规划有关。

  店主伊泉

  北京市东城区五道营胡同甲19-1号,老北京瓦房,灰墙红门,房外屋檐下的走廊里放着各式各样的五颜六色的自行车。这是一家经营固定齿轮自行车和杂耍用品的店铺,叫做“耍NATOOKE”,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经营固定齿轮自行车,以及高质量杂耍用品的商店。

  “耍”字代表了杂耍用品,而“NATOOKE”是非洲语,代表绿色的意思。一只绿色的大香蕉是店铺的标志物,挂在墙外的木质窗棂上,与其主题“干净的地球可持续”相一致。

  这家店的店主就是伊泉,一个从小就喜欢骑自行车的德国女孩,曾是美国著名通信公司JDSU的亚太区的经理,2009年,她辞去了工作,来到北京开了这家自行车用品商店。这里也成为了STC成员的主要据点。看上去极为精干的伊泉,中文讲的不错,能跟自己店里的伙计用比较地道的中国话对话。

  她说,原先的工作很忙虽然能拿很多的钱,但是没有意义,希望自己做点有意义还能使自己高兴的事。如今的店面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一大批固定客户,生意逐渐好起来。

  店里挂满了固定齿轮自行车的零部件,许多零件与平常见到的自行车零件有很大差别,时尚色彩异常浓烈。固定齿轮自行车,英文名为Fixed Gear Bikes,别名为“死飞车”,是没有滑行功能的单速车,脚蹬和齿轮是连在一起的,你可以骑着前进或倒退。在欧美很流行,但在中国,近几年才开始盛行。

  有人购车时,伊泉会根据顾客需要进行组装。组装场地就在小店的一角,组装工具,一应俱全。伊泉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两辆完全一样的死飞车。

  伊泉享受自行车给她带来的快乐,每天上下班,她都喜欢骑着她那辆蓝色的死飞自行车,即使下雨天也不例外。“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崇尚开车上班,可在德国完全不是这样的,”伊泉说,“在德国,很多人都选择骑车上班,即使是开车,也会选择多人搭一辆车。如果你是每天单独开车上班,同事们会质问你。而在中国,这恰好相反。”

  骑自行车出门,不怕堵车,但是同样也会面临骑车安全的问题,毕竟现今北京的自行车道已经被停放的汽车挤占到不到原来的一半。“现在北京针对违法停车的处理方法是贴条子、交罚款,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不在乎一两百块钱,”伊泉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车拖到六环以外,它的主人必须花一天时间才能把车取回来,这样也许会更有效。”

  而一直坐在旁边很严肃的Shannon建议说,也许北京官员应该学学立陶宛市长,驾坦克碾压违章停放的豪车。

   “这是一项时尚运动,我们坚信它会推广开来。”这是他们的信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