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07:48 来源: 中国企业报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2011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连续第十年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连续第七年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以上三个企业500强榜单包括了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共计1078家大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分别有279家和143家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这些企业产出规模巨大,在资源的占有与利用上居于支配地位,而且处于我国产业链与产业网络的核心地位;这些大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是我国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通过对2011中国企业500强、201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201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深度分析,课题组提炼出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与主要特征,剖析了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当前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就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仍然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经济刺激政策仍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1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5%,其中发达国家增长3%,美国、日本与欧元区分别增长了2.8%、3.9%和1.7%;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全年经济增长达到7.3%,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分别高达10.3%和10.4%。随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各国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都实现了快速增长。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国企业500强与美国企业500强的差距大幅缩小,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与去年相比,中国大企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业绩快速提升

  1.总体规模继续扩大

  2011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3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1.6%;总资产为10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股东权益总规模为1709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4%。

  2011中国企业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为人民币141.9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1.19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幅明显加快。

  2.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

  2011中国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2.0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8.67%;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连续两年实现快速增长,盈利状况明显好转。

  从收入利润率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为5.74%,比上年的5.44%增长了0.3个百分点;从资产利润率来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利润率为1.93%,比上年的1.65%增长了0.28个百分点。

  3.千亿俱乐部继续扩容

  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9690.42亿元,已经接近2万亿大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的营业收入也都超过了1.5万亿元。

  4.资本密集度进一步提高

  2011中国企业500强前10名企业的资产总和为44.37万亿元,而最后10名企业的资产总和只有1237.4亿元,后者是前者的0.28%。2011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的资产总额为84.34万亿元,占全部500强资产总额的77.1%,资本明显向排名靠前的大企业集中。

  5.人均指标全面提高

  2011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102.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28%;人均资产396.86万元,比上年增长18.11%;人均股东权益62.75万元,比上年增长7.49%;人均利润为7.65万元,比上年增长38.59%。

  (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增强

  1.大企业的财税贡献地位持续提升

  2011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到2.73万亿,较上年的2.12万亿增长了28.77%,比2010年全国税收总额增长速度快5.77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税收总额增长23%);占2010年我国税收总额(7.3万亿)的37.4%,较上年的35.7%又增长1.7个百分点。

  2.大企业劳动用工数量继续增加

  2011中国企业500强总就业人数为2723.9万人,比上年新增劳动力就业11.95万人,比上年增长0.81%。

  3.兼并重组更加活跃

  2011中国企业500强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共有182家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活动,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主体数量比上年增加28家。2010年,182家企业共并购重组了1112家企业,比上年的909家增长了22.56%,说明2010年的并购重组活动十分活跃。

  (三)大企业自主创新显著增强

  1.研发投入总量大幅增加,研发强度略有提升

  2011中国企业500强有422家企业填报了研发数据,共投入研发资金4391.17亿元,增长了27.8%。

  2.大企业专利数量持续增加

  从提供数据的390家企业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共拥有专利22.08万项,比上年增长了30.19%;其中发明专利5.88万项,比上年略有增加,占全部拥有专利数量的26.63%。从平均数据看,390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数量566.26项,比上年增长了21.88%;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50.86项,比上年减少5.41%。

  (四)中国企业500强的国际地位更加突出

  1.中国内地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排名大幅上升

  2011世界企业500强中共有69家中国公司入围,其中内地公司58家、中国台湾地区8家、香港特别行政区3家。中国内地入围企业比上年净增加15家,创下年度入围企业增加数量历史记录。中国内地入围世界企业500强公司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2.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规模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10世界企业500强的17.53%、13.04%,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11世界企业500强的20.69%、14.26%,分别比上年提升3.16个百分点、1.22个百分点。中国企业500强的市场渗透能力与资本扩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国内生产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3.中国企业500强多项指标增速超越美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规模达到后者的49.96%

   4.中国企业500强人均指标强于世界500强,但与美国企业500强相比有高有低

  2011世界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大幅度下滑,比上年减少了24.33%;但人均净利润比上年增长了6.36%。

  二、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内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效率与效益上低于民营企业,但在数量与规模上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大企业的区域分布依然不合理,中西部地区的大企业发展依然乏力。从国际对比角度看,中国企业500强与跨国企业存在的巨大差距,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我国大企业在跨国经营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跨国经营业务尚有待进一步拓展;与世界企业500强、美国企业500强相比,我国大企业的行业分布明显不合理;我国大企业研发投入明显偏低,企业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国有及控股企业仍然保持绝对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效益与效率更优

  在历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2/3,民营企业占1/3;这种格局近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旧保持主导地位。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低于民营企业。2010年,316家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5.67%、1.75%,低于184家民营企业的6.05%和3.63%,国有企业资产利润率不足民营企业的一半。从资本运作效率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周转率为0.31次/年,显著低于民营企业的0.6次/年。从劳动生产率看,国有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29.06万元/人,显著低于民营企业的158.57万元/人。国有企业的人均利润7.32万元/人,显著低于民营企业的9.60万元/人。

  (二)中国大企业区域分布不合理

  10年来,我国大企业发展一直存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特征是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大企业发展缓慢,数量少,尤其民营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能力弱。从200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第一次发布中国企业500强以来,东部地区的大企业数量都占70%以上;这种格局近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2011中国企业500强延续了这一格局,东部地区有365家企业上榜,占73%,比上年增加了11家;中部地区有56家企业上榜,占11.2%,比上年减少了3家;西部地区有55家企业上榜,占11%,比上年减少了3家。与上年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比例均有所下降。而西藏、宁夏均没有企业入围2011中国企业500强。

  2011中国制造业500强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天津、福建共入围368家,占73.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北京、浙江、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共入围304家,占60.8%,而贵州和西藏从未有企业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三)中国大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尚有待拓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与其他国家的大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的跨国经营业务尚有待进一步拓展,跨国经营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申报了跨国经营数据的272家大企业的跨国经营指数为8.1%左右,而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跨国公司100强的平均跨国化指数为64.7%,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跨国公司100强的平均跨国化指数为52.1%,都远高于我国大企业的跨国化指数。

  我国大企业的跨国经营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海外收入看,272家填报海外营业收入指标数据的企业在2010年共实现海外营业收入3.46万亿元,比上年的2.50万亿元增长了38.4%;占272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14.13%,比上年的12.40%提高了1.73个百分点。海外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有11家企业,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的企业有11家;介于30%—50%之间的有14家企业;低于30%的有247家企业。一般认为海外收入超过30%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一个标志,2011中国500强企业中海外收入比例高于30%的企业只有25家,而且多数以贸易或中间产品为主的企业,这说明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明显不足,最终实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93家企业申报了海外资产数据;海外资产总额为4.2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8.9%;但海外资产仍然仅占193家企业资产总额的7.55%。2011中国企业500强共有196家企业填报了海外职工人数;海外员工总数为34.74万人,较上年增长了38.6%,但海外员工仅占职工总数的2.61%。

  (四)中国大企业行业分布不合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进入重工业化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就是钢铁、建材、煤炭、石油、机械、电子等重化工业市场的高速扩张和重化工企业的高速发展。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共有55家钢铁企业上榜,虽然比上年减少了3家,但仍然是中国企业500强中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钢铁企业已经连续10年在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占据最多的位置。建筑业企业的上榜数量为42家,连续10年居第二位,并且1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从企业数量分布前10行业看,具有较强资源垄断和规模经济特征的冶金、建筑与煤炭类企业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具有明显数量优势;而商业及储蓄银行、公用事业与商业服务类企业则分别在2011世界企业500强、2011美国企业500强中具有数量优势。从营业收入角度看,中国企业500强前10行业中有一半属于自然垄断、资源垄断开采与利用性行业;2011世界企业500强前10行业中,除公用设施行业之外,其他都属于竞争性行业;2011美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前10行业中,都是竞争性行业。2011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排行榜前10位基本上都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在世界企业500强中金融类企业与能源类企业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在2011美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排行榜前十大行业中,不少行业都具有典型的技术密集特征,如制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计算机软件行业。

  (五)中国大企业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企业往往决定着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全世界研发投入的80%、技术创新的70%、技术转移的60%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主导完成的。但从2011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看,我国入围的58家企业分布在23个行业,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资源垄断、规模经济和低成本;另有23个行业中国没有企业入围,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对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全球品牌、核心技术、全球供应链、长周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等。在竞争性行业方面的不足,体现了我国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我国大企业迈向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最大挑战。

  三、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对策和建议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由大国到强国、由成本领先到价值创新、由制造到创造的历史转折点上,正处在由全球经济的融入者逐步走向全球经济的驱动者的新起点上。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尤其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大企业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大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要发挥龙头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转型升级。大企业在产业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要主动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引导作用,加快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高效分工协作的新型产业体系;大企业要突出主业,积极发展外包服务,通过产业配套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大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配套能力和管理水平,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三,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员工生产条件,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在部分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第一,要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和体系。大型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通常都由多个技术中心构成,母公司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中长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短期的开发性研究则由子公司或其他研发机构完成。欧美日跨国企业通常都在全球建立多个研究中心或机构,它们之间各有分工,但又协同联系。绝大多数中国企业500强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更谈不上适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政府应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引导大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建立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促进大企业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

  第二,要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进行高技术研发,离不开研发经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许多发达国家大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已经占到营业收入的10%以上,西门子公司为14%,爱立信公司为18%,贝尔公司在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上的投入比例更是高达营业收入的20%。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在5%以上。即使是在营业收入或利润产生较大幅度波动的时候,国外大企业仍然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研发投入。反观我国许多大企业,不仅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低,而且科研经费随着营业收入的波动而波动,不能保证科研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应出台科研激励措施,继续加大企业科研费用税前抵扣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将我国大企业的研发强度提高到3%以上。

  第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强化核心技术的优势。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产学研合作开发,二是不断强化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学研合作开发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创新模式。尽管现代工业公司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开发力量很强,但是要在各方面都居领先地位很困难。一般是基础研究主要由大学来完成,企业参与研究,企业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基础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大企业不必研究有关产品的所有技术,而应重点研究本公司拥有优势的技术和关系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技术,以保持企业在某一领域的优势。

  (三)努力提升大企业产品质量,打造国际品牌

  第一,努力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质量是百年品牌的根基。打造全球化品牌,我国政府和大企业应当通力合作,全方位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首先,我国大企业应当加强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确保企业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其次,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建设,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及时修改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质量水准;最后,我国大企业应当加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宣传,努力改变国际市场消费者对我国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错误或片面认知,彻底改变我国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形象。

  第二,要加快培育与发展核心竞争力。离开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企业不可能完成国际知名品牌的建设。我国大企业之所以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根源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包括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卓越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我国大企业培育与发展核心竞争力,应当同时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国大企业应当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将核心技术转化成核心产品,逐步形成竞争者无可替代的产品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大企业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机制,打造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管理优势,不断强化企业的软实力。

  第三,要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品牌成为世界名牌用了约50年,欧洲和日本用了约40年,即便成长最快的韩国三星、LG等品牌也用了约20年。中国企业在进入过剩经济后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打造品牌的路才刚刚起步。品牌打造要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及消费者注意力的涣散,打造品牌的成本越来越高。

  (四)加强集团管控水平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大企业健康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抓紧应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部门相互独立、标准各异的信息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信息整合和应用整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推动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利用,使ERP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神经系统”。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管理流程,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和统一,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要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治理架构和管控模式。要从治理、管控和宏观管理三大维度进行公司治理架构和管控模式的设计,实现企业跨地域、跨产业、多股权结构、多行业布局的统筹管理和横向协同。对董事会高层任免制度进行科学化的整体设计和差异化的弹性控制,其管控重点是对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清晰的角色定位,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权责利关系作出清晰的制度安排。

  第三,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的学习、培训和组织变革工作。要按照确定的主业严控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扩张,盲目做大。国资部门要加大对国有企业非主业投资的监管力度,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和盲目投资的倾向,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同时,要针对不同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情况,将资产负债率偏高的国有企业划分为重点关注企业、重点监管企业和重点监控企业,加强对高负债率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将企业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负债率之内。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大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第一,要根据全球化的目的和出发点,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不同的市场进入有难易之分,进入新兴市场相对容易,进入成熟的发达市场比较困难;地理位置近的比较容易,地理遥远的比较困难,可选择先难后易,如海尔;或先易后难,如华为、中兴。合资、收购兼并是一种选择,如中联重科;独资自建又是另一种模式,如三一重工。为了达到收购的目的,可保留原业务和管理层,不介入日常管理;亦可收缩调整,将制造移回国内,保留研发、销售和营销。

  第二,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班子,管理层要有一定的海外学习工作经验。我国大企业应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班子,要确保高级管理层中有全球化背景和经验的人员占一定的比例;要及时调整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大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主管全球化业务的领导,要有开放的胸怀,多学习和了解外界的情况。

  第三,要注意充分了解全球化经营环境,对境外投资环境进行充分评估。通过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研究如何遵守当地法规政策。熟悉经营环境,了解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明确当地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供求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供应链战略。

  第四,加强产业链企业的联合,抱团走出去。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施全球化,难免势单力薄,独木难支;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境外经营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是单一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通病。而“抱团出击”的最大好处,是能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筑企业,可以携手开辟海外市场。还可以与国内同行,甚至国外同行,建立合资、合作企业。走出去的企业,还可以联合金融资本,利用金融的力量,拓宽市场空间。

  (六)统一认识,大力推进大企业软实力建设

  第一,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大企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制胜的关键。大企业必须注重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氛围。大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建设一个制度文化的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场所,构筑起一个精神文化家园,让企业员工自觉接受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奉献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二,把履行公司责任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关键环节。大企业的运营要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战略、商业运营有机结合起来。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履行其社会责任,支持其他机构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直接参加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事业等。大企业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将有力推进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以及企业理念的对外传播,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三,把激励员工的智慧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人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竞争力上,国际一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无论是建立卓越的企业文化还是创造客户价值,无论是提升企业品牌商誉还是加强变革创新,最终都需要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七)全面把握国家战略,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许多大企业已经按照国家战略的要求,纷纷主动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将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问卷调查,在问及“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这一问题时,回答“已经进入,并继续扩大投资”的企业占37.43%,回答“计划新近进入”的企业占24.61%;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多数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战略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并正在采取相应的投资行动。而且令人庆幸的是,在战略新兴产业带来的巨大机会面前,我国企业当前并没有出现全局性的“一窝蜂”投资现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有选择性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领域;在给企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八)优化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促进国有和民营大企业共同发展

  大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是国家的财富,都是国家竞争力的载体。当前国家对大企业的管理服务存在不平衡的局面,国资委主导国有大企业发展,为它们排忧解难;而民营大企业发展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没有相应部门和机构负责,一些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多年来难以解决。国家必须站在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建立统一协调的大企业发展推进机制,为大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各级政府不仅要站在国有资本出资人的立场支持国有大企业发展,也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下从多种渠道扶持辖区内的民营大企业发展。要大力推动垄断行业部门改革,审查并清理垄断部门自行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统一国有和民营企业的人才待遇,在组织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从体制机制上激活国有和民营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要定期清查有关部门出台的涉企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并建立执行情况的督查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