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无人事自主权 解聘国企掌门流于形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20:3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李荣融在任职国资委主任期间最重视的制度改革之一——国企董事会改革,在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任职一年后的今天翻开了新的一页。

  据悉,今年4月底以来,200多位各界人士组成的8个调研组在120家央企密集展开调研的调研报告初稿已完成。有权威人士透露,初稿中就涉及到董事会制度等方面,其中特别提出董事会改革的核心是要让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企业掌门人。

  “在央企建立董事会已经是在组织结构形式上的一大进步,而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企业‘掌门人’,这将是发挥董事会主要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这将加快推进国企的改革。”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道。

  让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企业掌门人曾被认为是董事会试点的重中之重,那么,此项措施的破土是否标志着央企从此拥有了独立的人事自主权,走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康庄大道?

  其实,董事会试点自2005年开始在19家大型国企实施。主要做法是引入外部董事改善董事会结构,同时成立董事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并由国资委给董事会授权,在经理人选聘、考核和决定经理人薪酬等方面都充分授权。

  不过截至去年底,建立董事会的央企仅有32家,占全部121家央企的26.4%。国企董事会建设的艰巨性和挑战性除了来自于外部监管环境以外,更来自于自身能否真正成为一个战略性董事会。

  就外部环境而言,著名评论人马光远表示,国企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行政化的问题。“官员跟企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今天是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明天就变身为国资委的官员。”

  从国资委这几年具体运作方式和开展的一系列对国企的监管活动看,国资委和国企董事会职能高度重叠。例如,对国企负责人的选择任命、业绩考核;公开招聘国企副总经理等等。

  就董事会自身而言,战略性董事会的实质是拥有独立性和有效性,战略性董事会构建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战略性地招募合适的董事。

  黎雪荣表示,董事会人员的组成显得十分关键,健全董事会成员的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独立性的关键因素。如果董事会成员都是来自于国资委任命,则董事会的独立性很难保证,这就失去了董事会成立的真正意义。

  “但目前,不少国企确实存在董事会人员由国资委任命的情况。”黎雪荣说。

  而且目前国资委选择董事的对象,主要是曾担任过或仍然是国企领导或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们比较熟悉国企管理和运作的规则,但负面影响是这些董事在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过于雷同,不能胜任战略性董事会多元化的要求。

  一般来说,黎雪荣认为,董事会成员若由政府官员、下属企业领袖、民间人士三方面共同组成,则能够较好地体现政府、企业、民间三方面权利的均衡,三类成员在合作的同时相互制衡,实现了国家控制与市场运作之间的制衡。

  “只有在人事任免和考核上,引入市场机制,适度做到市场化,才能剥离政府权力对国企的干扰。”黎雪荣说。

  马光远强调,如果央企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即使董事会从形式上可以真的去任免董事长,也仅仅是搭了一个花架子,不会做到真正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制衡关系。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还在于国企缺乏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基础,受到国有独资体制的束缚,国企并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