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杨荣华:撑起灵璧稻米一片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22:09 来源: 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闫巍 文/图

   下楼镇是灵璧最北部的一个乡镇,建镇时间较晚,“远看白茫茫,近看似雪霜;风吹黄沙起,雨天似汪洋;十种九不收,年年闹饥荒”,这是数年前该镇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说的是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度落后的小镇,近年来有效利用水资源,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水稻、莲藕,培育出了一个个闻名遐迩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杨荣华的荣华粮贸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

  来到下楼镇采访时,荣华粮贸有限公司的厂房中没有机器的轰鸣声,院落内也没有工人在工作,“我们都是晚上开工生产,错开用电高峰,我们刚和徐州市各个高校签订粮食供销协议,每天都会开工生产。”杨荣华解释。

  治理盐碱地

  在杨荣华厂房外,就是荣华粮贸有限公司的水稻示范园,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稻长势良好,绿油油的水稻显得生机盎然。

  “你可能想不到,这片生机盎然的田野,在前些年是一片荒芜景象。到了夏天,土地上面就泛着一层白碱,寸草不生。”杨荣华介绍。

  下楼镇位于黄河古道上,属于黄泛区,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水患都殃及这里,而等水患过去,这里就成为贫瘠的盐碱地,种啥啥不长。

  对于本镇地势低洼、土壤盐碱大的情况,土生土长的杨荣华感触颇深,“土地太贫瘠了,以前这里常出现‘庄稼保种不保收,多年积水付东流’的情景。” 当地群众在恶劣的环境下一直没能走出“贫困—脱贫—返贫”的怪圈。

  要想种好粮,必须先治理盐碱地。

  “十几年前,考虑到种水稻能‘压碱’,就开始在自家地里试种水稻了。后来,种植效果不错,产量也能上去,周边群众就逐渐跟着种了起来。”杨荣华介绍。

  随着经济效益的好转,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开始增加,目前已达3万余亩。但是水稻种植多了,又给当地群众带来新的问题:种出来的水稻怎么卖出去。

  农民丰收的水稻找不着销路,杨荣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荣华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灵璧县第一家精米加工厂。

  “农校对接”

  水稻种植户多了起来,小型稻米加工户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由于这些个体加工户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所以加工出来的大米时常带有杂质,很难走进大城市的超市和粮店,“卖米”成了新的问题。

   “生产大米一定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杨荣华为自己制定稻米加工的方向和目标。进入21世纪,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杨荣华引进了自动化精米生产设备,按照国家质量体系规定的标准全面加强管理。目前荣华粮贸有限公司日加工稻谷300吨,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

  “前两天,我刚和徐州市各个大学的后勤公司签过协议,为学校食堂供应大米、面粉。”谈起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杨荣华满脸的自豪,“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产品质量是最关键的。”

  质量是粮食企业的生命,也是粮食企业发展的保障。

  “为了保障大米的质量,首先需要保障原粮供应。”杨荣华表示,“以前,农民种植水稻品种很多、很杂,用这些原粮加工出来的大米成色不足,卖相不好,所以我们就开始搞示范园区,搞订单农业。

  有了这样的理念,荣华粮贸有限公司开始在周边村镇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了“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高出市场价回收”的“三统一”合同,初步形成了以精米加工为龙头,以周边村镇稻田为基地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订单农业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在的效益,订单价格比市场价高出2~3分钱。另外,针对一些农户水稻刚收上来,又急着外出打工挣钱,无人晾晒或担心被偷的情况,他们成立了“粮食银行”,一户一卡,即农户把刚收上来的水稻存放在加工厂里,要钱还是想换其他东西都行,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取。

  原粮供应得到保障后,杨荣华又开始考虑粮食的流通环节,“加工企业仓库容量小,储存粮食不多,我们最近考虑和灵璧县粮食局下属的下楼粮库合作,利用他们新建的仓储设施为加工企业代储原粮,这样也可以节省不少的流通成本,企业也会越办越好。”谈起下一步的打算,杨荣华充满信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