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恒康面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22:09 来源: 粮油市场报

  “储”“工”联动

  □本报记者 闫巍

   “在灵璧县,安徽恒康面业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合作的龙头企业,与我县的虞姬、灵城两家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灵璧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孙逊在介绍灵璧县农业产业化龙头时如此描述安徽恒康面业有限公司。

  安徽恒康面业有限公司是灵璧县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注册资本1050万元,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日处理原料500吨的面粉生产线,固定资产总投资4158万元。该公司以皖北地区优质小麦为原料,生产“康君”牌面粉。

  在恒康面业采访期间,粮油市场报记者看到一辆辆运粮车满载小麦排在公司的收购点前,传送带发出轰鸣声,向仓库中运送着粮食。

  “虽然我们自己建设的也有仓库,但是和粮食部门相比,在人员配备、仓储设施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恒康面业总经理李朝刚表示,“现在中小粮企都面临用工难等问题,想要招到专业的粮食储藏人才很难。”

  正因为加工企业需要粮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库中存有粮食,恒康面业和灵璧县粮食局一拍即合,开始走“储”“工”合作的发展道路。

  “今年我们为恒康面业代储的有700多万斤粮食。”虞姬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宏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今年小麦托市政策没有启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没有政策性贷款。没有钱,就收不了小麦,而没有粮食,粮食购销企业也就没办法养活自己。”

  与黄湾粮库的合作,也让李朝刚看到了新的用人思路。

  “和其他行业相比,现在粮食行业不好招人,拿普通工人来讲,如果到利润率高的行业,可以拿到2000~3000元,但是在粮食行业,在面粉厂,我们只能开出1500元的工资。”李朝刚介绍,“当地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合肥、宿州等地打工,不愿留在小县城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粮食购销企业的“三老”问题。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国有粮食企业经历了改革阵痛,“老人、老粮、老账”三老问题一度压得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喘不过气来。

  “粮食部门的员工思想比较传统,经历过改革之后,现在的员工年龄结构都挺大,想要出去打工也不容易,今后这些员工一方面可以在粮库进行粮食保管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恒康面业从事技术难度不大的工作。这样既不用出外打工了,工资待遇也上去了。” 徐宏表示。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讲,产业链的每一次延长都能看作是利润的新增长点,目前我们先考虑和这两家粮食购销企业合作,打通上游原料流通环节。”李朝刚介绍,“随后,我们准备进行面粉的精深加工,投资400多万元,开建挂面生产线,有效提高面粉的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