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奇石之乡粮食“外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22:10 来源: 粮油市场报□本报记者 闫巍
灵璧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这里南临淮水,北倚中原,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区间上,处于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
这个位于皖北的小城,面积不大,名气却不小。在灵璧采访期间,粮油市场报记者处处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翻阅县志可以看到,灵璧,汉时属沛郡,后汉属沛国、下邳国,公元1086年,正式建县,始称“零璧”,公元1117年,改“零璧”为“灵璧”,沿用至今。
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城北60里有睢水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
灵璧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又是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又有“一美,一‘丑’,一奇”之说,美的是虞姬,奇的是灵璧石,那“丑”的,便是钟馗画。
近年来,灵璧县已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拥有这样的优势,灵璧县政府也开始着力打造钟馗、虞姬、灵璧石的“三元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振兴县域经济。
灵璧三宝
“对于外地人来讲,灵璧石比灵璧县要更出名。”灵璧县粮食局局长杜林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之所以以‘灵璧’二字作为县名,也是取‘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义。”
灵璧石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它漆黑如墨,也有灰黑、浅灰、赭绿等色。石质坚硬素雅,色泽美观。有诗为证:“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
灵璧石之美为古今文人雅士所喜爱,至今仍是藏石爱好者搜集的对象。据了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向地面发送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灵璧磬石敲击而成。,另外,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也都是产自灵璧。
2007年,灵璧县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2009年,由灵璧县质监局起草的安徽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灵璧石》被省质检局批准发布并实施,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审批通过灵璧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在灵璧石原产地灵璧县,已形成集加工、配座、经营销售为一体的奇石经济产业链,奇石年交易额超亿元。
“灵璧的文化名片还有虞姬和钟馗。作为千年古县,灵璧域内还分布有多处古战场遗址、汉代古墓群。” 谈起灵璧的文化来,杜林语气中满含自豪。
杜林提到的“虞姬”和“钟馗”具体所指的是以垓下古战场、虞姬墓为代表的楚汉文化和以钟馗画为代表的钟馗文化。
《史记》记载,项羽被困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夜饮悲歌,虞姬自刎身亡后被安葬于此。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
为了打好“虞姬”这张“文化牌”,灵璧引资5000万元,扩地300亩,规划建设虞姬陵园及综合旅游服务区,扩建的虞姬文化园位于虞姬墓南侧,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隋堤。预计年可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灵璧是钟馗的故里,灵璧钟馗画扎根民间,作为纳福迎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因此,灵璧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
在灵璧,钟馗画店鳞次栉比,奇石商店也大多代售钟馗画,每年都招徕10余万人观赏采购,全县近百人从事钟馗画创作交流,年交易额逾百万元,百余家生产钟馗题材的奇石工艺企业,年产值2亿元,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淮滨的钟馗画被文化部评定为“国礼”。
目前,灵璧特色文化产业辐射带动三产人员达30万,年创产值57亿元,全县GDP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5.5%,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最快的县区。该县紧紧围绕“三元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显生机
“尽管近年来灵璧不断围绕‘三元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但是灵璧县基础还是农业。”灵璧县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的灵璧县拥有耕地面积181万亩,常年播种面积260万亩以上,农业人口108万人,其中小麦常年播种面积15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400公斤以上。是个典型的粮食生产大县。
“灵璧境内黄泛冲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另外我县平原面积多,占全县总面积的89.6%,也特别适宜农业机械化生产。”陪同粮油市场报记者采访的灵璧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孙逊表示。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抓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灵璧县农业委员会张玉敏表示,“在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粮食生产能够做到‘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良种选用、统一田管、统一机械化收获’,可以使得良种和良法得到有机结合,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数据显示,2009~2010年灵璧县4万亩优质高产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509.77公斤/亩,较全县平均单产435.2公斤/亩,亩增产74.57公斤,增幅达到17.13%。比2008~2009年度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0.58公斤/亩,亩增产19.19公斤,增幅3.91%。
在注重粮食增产增收的同时,灵璧县委、县政府还十分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灵璧县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64.2万亩低洼易涝农田恢复性治理工程,并荣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银奖”,再次跨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行列。
“灵璧地处平原,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孙逊表示,“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46.2万千瓦,农机具配套比1∶2.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2.5%,居安徽省前列,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县。”
正因为灵璧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安全,所以201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47万吨,连续7年丰产丰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但是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无工不富、无商不强”,因此,灵璧县委县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灵璧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工业促发展、以商业促强盛。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灵璧县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14家,总数分别达到11家和22家,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孙逊表示。“这些龙头企业给农民带来实惠,他们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每斤粮食农民能多卖2~3分钱。”
高筑仓 广积粮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灵璧县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面对着不断丰收的粮食,灵璧县粮食局也深刻体会到了“幸福的烦恼”。
“灵璧粮食已经连续7年丰产丰收,但是前些年,县里的粮库仓容小、设备差,收不了那么多粮食,当时不少外县市的粮食经纪人都在灵璧建立了收购点,将粮食运出灵璧,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杜林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据了解,2008年之前,灵璧县的粮食仓储水平一直都处于安徽省最落后的水平:园区和库区建设几乎为零,宿州全市唯独灵璧一个县没有一个正式的园区和像样的库区,各种老旧仓库总共不到5亿斤的仓储容量,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的收储需要。
为促进全县粮食经济大发展,从硬件建设上确保把助农增收的目标落到实处,2008年灵璧县粮食局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明确了自己的粮食工作总体思路,提出强力推进园区与库区建设,认真执行好托市收购政策,立足多收粮、多储粮、收好粮、储好粮,以此来全面提升灵璧县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08年之前,灵璧县仓储设施老化严重,库点位置零散、偏僻,社会商品粮的流通量仅有不到30%的份额掌握在粮食部门手中。
“当时局里研究后决定,对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联动,进行资产整合、置换,打响了一场标准仓库大建设的硬仗。”杜林介绍,“只有建好一流的粮仓,才能为多储粮、储好粮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
结合自身实际,灵璧县粮食局很快制定了3个中心园区、20个一线库点、10个骨干标准库区建设规划的“321”工程。
通过多次组织现场观摩、调度,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全县10个标准库和20个一线库的建设就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年底,标准库工程共开工高大平房仓30栋,总仓容5亿斤,已竣工投入使用29栋,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
“‘321’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彻底改变目前全县粮食企业‘老、小、破、难、散’的现状,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杜林强调,“届时,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可形成仓容量70万吨,年可实现正常储存压库粮食约50万吨,年加工小麦能力达到25万吨,可产生销售及储备利润约1.5亿元,拉动全县农民从此项粮食产业链工程中增收近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