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产能过剩若干问题辨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8 17:10 来源: 《中国投资》

  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各方面高度关注的问题,且歧见颇多。本文拟初步考察若干问题,以参加讨论

  《中国投资》 2011年第9期

  文/罗云毅

  一、中国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严重产能过剩

  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曾成功预测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被称为“末日博士”。日前他再次发出预测,称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遭遇“硬着陆”。而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很可能是高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鲁比尼预测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发展速度,能够在将50%的GDP重新投资的情况下避免产能过剩和银行呆坏账”。

  在鲁比尼的分析中,产能过剩显然是一个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尽管比较复杂和存在争论,但一般来说,将其简单定义为“产出能力大于市场需求”的状况或许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

  面对鲁比尼的预测,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宏观经济趋向恶化的整体意义上的严重产能过剩?

  对此,我们可简单从两个方面考察。

  其一,从中国人均产能角度看。

  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可认为一个经济体的整体产出大致是其整体产出能力的运行结果,整体产出与整体产能总是大体匹配的,很难想象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本质性差别。目前,中国GDP(即产出总量)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的产出能力大致也应当是世界第二,但如果从人均角度看,则中国的人均产出仍排在全世界第100名之后,要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也还需要几十年时间。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人均产出能力显然不会是世界第二,大致也应在100名前后。在这样很低的人均产能水平背景下,显然谈不上中国存在什么整体意义上的严重产能过剩。

  其二,从投资规模、产能与投资回报相互关系的角度看。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常识,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整体投资规模过大,由此形成的整体产能亦过大,远超过市场需求,形成过多无效投资和产能,则整体上的投资回报率必然较低。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投资回报率不错,则可判断该经济体不存在什么远超过市场需求的严重产能过剩,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率过高的问题。正是遵循这一逻辑,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等学者仔细考察了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其最后结论是:“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投资率,但其资本回报率并不低于世界上其他经济和地区”;“总之,本文对包括所有行业、地区以及所有制形式的总资本回报率的测算,并没有找到中国投资率过高的证据。”笔者赞成这一结论,并认为可以进一步推断,“尽管中国的高投资率带来了产能的巨大增长,但中国并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严重产能过剩”。

  二、行业产能过剩与技术进步

  那么,中国是否存在局部意义或行业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不应简单否定,还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以水泥行业为例。该行业可谓产能过剩行业的“老运动员”,曾多次上榜产能过剩调控行业名单。2009年,当水泥行业再次戴上“产能过剩”帽子时,水泥行业协会的有关人士曾表示,行业发展忧喜参半:忧的是再次成为点名对象,喜的则是传统的生产工艺正在被更加环保的新型工艺所取代。

  在水泥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一系列技术改造、节能环保等政策的推行,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不足12%,提升到2008年的61.82%,到2010年更提升到80%,超额完成了水泥产业“十一五”规划确立的70%目标。

  这也就意味着,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中国水泥业由于新法产能的上马,至少约有1.5亿吨的传统工艺产能被新法产能挤出,沦为过剩产能,即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而被淘汰的产能。那么,这种“产能过剩”现象是好,还是不好?答案很明确,这种产能过剩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应当为之击掌。据估计,现在水泥业还有3亿多吨的传统产能没有被挤出,没被变成“过剩”,因而没有被淘汰。在这个意义上,或许还需要鼓励这个老运动员在过剩之路上继续跑下去,而不是对其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给以简单否定。

  在某种意义上,同样被点名为产能过剩的多晶硅行业与水泥业非常相似。2009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宁夏某多晶硅项目尽管受政策影响,已经无法从商业银行贷款,但还是设法自筹资金上马建设。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一旦投产,确实会引起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同类企业要倒下一大片。但因我们新项目的生产成本要比行业平均成本低20%左右,所以过剩和倒下的将不是我们。对这样的因技术进步引致的产能过剩,当然还是应当给予肯定。实际上,技术进步越快的行业,其产能过剩的情况往往也越“严重”,但利弊相较总还是得大于失。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能力空前提高,虽不同行业屡屡出现产能过剩,但经济发展反而更快了,其关键就在于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拓展了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由此看来,在考察特定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时,如果仅从数量的角度定义之(如一些人认为如果产能闲置率达到25%,就是“过剩”),则可将“产能过剩”作为一个不带价值判断意义的中性词汇。但如果要对这种现象做出带有或“好”或“坏”一类的价值判断时,就要着重看这种“过剩”的性质和内在意义,要防止简单根据比例数字做出价值判断。

  三、行业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以上讨论表明,仅从技术进步角度考察,行业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其实,从产能特点与经济周期相互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特征的角度看,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

  我们知道,产能与产量不同。以产能为基础的产量可以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但产能本身在投资建设形成后就相对固定。在现代经济中,经济运行总是周期波动的,各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波动,但产能却因其相对固定的特点而无法“随波逐流”。换句话说,产能相对固定,而市场需求却是在不断变化,因而产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

  更进一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企业家们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时,其产能规模的确定往往是以对未来经济繁荣时期需求规模的预测为依据,以尽可能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为目标。企业甲是如此,企业乙、丙、丁也是如此。恐怕很少有哪一个企业会以经济低谷时期的市场需求规模为投资依据。至于当经济运行走向低谷,市场需求缩小时怎么办,企业家们的首要应对之策是以邻为壑,通过竞争从别人碗里挖一勺,实在不行了再压缩产量(而不是产能),等待市场复苏。如果最后还是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就只好关门了事。这样,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当为数众多的企业家们都以竞争者的姿态单独做出投资决策时,产能规模大于市场需求就不仅仅发生在经济下行期,而且可能会发生在经济上行期以致繁荣时期。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以上所述产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一致往往就变成了产能过剩。

  与此相对应,还得提一下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产能过剩是形成和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必要前提。中国之所以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就是因为后者能通过竞争机制提供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各行业中没有产能过剩,企业产品犹如皇帝女儿不愁嫁,一个萝卜一个坑,所有的产品都能卖出去,企业间失去了竞争,那么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和改进管理的动力将不复存在,也就谈不上什么市场竞争机制配置资源了。

  综合这几点应可以判断,行业意义上的产能过剩恐怕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

  四、要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产能过剩

  当我们将产能过剩简单定义为“产出能力大于市场需求”时,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即这里的市场需求应指全球市场而不仅仅是国内市场。

  近年来,国内造船业因其产能高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该行业虽然没有被直接点名为产能过剩行业,实际上也是排名靠前的候补运动员。如2009年6月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明确指出,“船舶工业??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日益显现”。

  从国际上看,各造船大国之间的竞争一直十分激烈。2009年8月12日,丹麦奥登塞造船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决定在完成已签合同的订单后,终止其造船业务。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有91年历史的造船集团已沦为过剩产能企业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奥登塞这个丹麦第三大城市将失去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使这家百年老店关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并开始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从国内市场角度看上去是“过剩”的产能,实际上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因此,对于产能过剩的分析,要用全球化的观点看市场需求规模。

  造船业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例如纺织业在产能过剩方面也是一位著名的“老运动员”,多次经历限产压锭。2009年因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纺织业的开工率又有明显下降。然而,当时纺织业相关人士就明确表示,“纺织业总体上没有过剩,因为我们30%的产能是向世界市场提供的。现在的‘产能过剩’是因国际市场萎缩,需求不振,而不是我们的产能过剩。一旦全球经济复苏,需求大规模增长,我们的开工率就会重新恢复”。

  需要指出的是,据国家统计局整理的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的2009年1-3季度,美国和欧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这意味着欧美国家当时同样有近30%的产能是闲置的,随时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生产。在这样的国际竞争态势下,如果我们仅按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去压缩产能,那无疑是为国际竞争者让出市场份额,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然,有的同志可能会说,即使是按全球市场需求规模衡量,我国造船业的产能规模也已经过剩了。这也是事实,但正如我们前边所分析过的,在技术进步、经济周期和市场竞争诸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市场如同国内市场一样,产能过剩也是一种常态。面对全球竞争和全球产能过剩,我们所能做的,恐怕不是简单地压缩产能,而是如何提高竞争力。

  五、结束语

  从技术进步、经济周期和市场经济内在特征等方面看,行业产能过剩往往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时要慎重,防止简单否定。

  我国是高投资率国家,产能增长自然也很快。但只要能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高投资率就是好事,产能过剩亦不足为虑。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由高投资率决定的产能高速增长大都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那必将难以为继。在这个意义上,对解决所谓“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严重” 问题来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一个具有最本质意义的核心要素。

  产能过剩虽然会导致淘汰,导致一些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以至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投资浪费”,但只要想到这是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就可以接受了。当然,在我国当前特定体制背景下,一些预算约束较弱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确实有盲目上马项目,形成低水平产能过剩,造成投资浪费的问题,应予以坚决制止。

  对特定行业的最优产能规模,我们实在是知之甚少,这正是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真正能做好的只能是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等外部性问题进行科学监管,并以此促进结构调整。对各企业以至行业的产能规模,似不应直接干预,还是由市场决定为好。

  (作者: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