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夜企业如何做好功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1:20 来源: 中国经营报崔文官
编者按/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的全球IPO保持了去年同期的活跃度,其中,中国企业表现可圈可点,共有207家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占全球IPO总量的61.1%。
预计未来还会有大批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将在IPO大潮中寻求华丽转身。然而,对于众多的挑战者来说,错综复杂的资本市场中的IPO前夜是最煎熬的。如何把握上市的最佳时机?上市前需要做好哪些核心“功课”?拟上市公司如何在IPO阶段处理好公共关系?日前在成都结束的2011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来自资本界和企业界的众多资深人士共同探讨了这些焦点话题,并揭示:在资本过速流动的今天,中小企业更加需要深思熟虑地做足功课,才能在IPO的风暴中平稳着陆。
焦点一:上市时机如何把握
问题:眼下欧美市场依旧处在动荡之中,国内资本市场的前景亦是雾里看花、不甚明朗。在这样一个扑朔迷离的大环境下,众多渴望IPO的企业,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市良机是一大难题。
支招:外部的市场环境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当企业的成长速度达到最高点的50%到60%的时候,就是一个较佳的上市期。而只有当外部环境对企业上市形成了有效的支撑,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团队建设也达到了上市的标准,这个时候就是企业最佳的上市时机。
李统毅:如果把整个上市过程比作大脑,那么收入、增长、团队、市场占有率等一些硬性的数据指标,就是我们左脑。这些数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是我们的右脑——企业内部是否已经能跟外面的市场对接?企业是否能够顺利预测自己的收入和利润?企业能否预见到上市之后出现一些情况并提前拟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比如上市之后,没达到预期利润应该怎么办?股价下跌引发投资者诉讼怎么办?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对自己利润能力的一个把握,所以企业如果要上市,就首先需要在这些方面都做好准备。
李红:从我们企业上市的经历来看,选择上市的时机,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衡量。上市之前,需要考虑外部因素是否对企业上市有利,比如去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上市时机,我们企业也是金融危机后第一批到美国市场排队的企业,当时投资人给我们安排了很多时间来做路演;其二,要看内部因素,即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团队建设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上市的标准。
吴昊:作为投资人,我们更多的是从理念、战略、商业模式、执行力等标准来看待企业上市这个问题的。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竞争的成功不是资本的竞争,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思维方式跟思维观念的竞争”。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代表了企业的理念,只有好的理念,制定的战略才能符合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投资的企业就是要把其产品背后的产业规律找到,然后按照这个产业规律设计商业模式,进而通过这个商业模式整合资源。有了商业模式就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从理念战略、商业模式到执行力,就可以概括为一个企业良好的发展基因,而有了好的基因才能谈到未来去上市,从而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更好的发展,否则在资本市场上就会出现比较多的悲剧性事件。
因此,我们会在企业IPO前,从以上四个层面对企业发展的资源能力做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哪一个层面欠缺就需要弥补哪一个层面,而所有环节都完善的时候,就是企业上市的最佳时机。
林建昆:资本市场看到企业的发展,然后在上市时,把能预见的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和盈利性展现出来,这就是企业的估值。所以,企业在资本市场能募到多少钱,是跟企业自身有着决定性关系的。企业能给社会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服务和产品,是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是最吸引投资者关注的焦点。VC和PE通过和企业的沟通,使企业更加认识到: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最后达到一个企业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效果,这才是一个企业上市的最佳时机。
郑华:企业的成长速度达到最高点的50%到60%的时候,就是一个最佳的上市时机。因此企业的所有者,对于企业的发展程度要有一个清晰的图案。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基本上都会选择在这个时机。而低于50%到60%的阶段,可以说,企业上市的基础还没有打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而企业的成长速度到了最高峰的时候,成长空间已经所剩无几,显然也不是最佳时机。因此,只有在这个阶段(成长速度达到最高点的50%到60%),才能留给资本市场一个较大的想象空间,而此时,企业上市的市盈率也会比较高。
焦点二:上市地区如何选择
问题:全球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A股、香港H股、纳斯达克、纽交所、新加坡等热门上市地区。数目众多的上市地丰富了企业的上市渠道,他们各有何不同?企业如何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上市地区?这对于不少企业而言,是机会也是烦恼。
支招:上市地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一些轻资产的行业在中国很难上市,反而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比如美国对高科技和教育行业很青睐。像矿业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更合适一些,而跟中国密切相关的产业,在香港上市更合适一些。如果企业想要选择在海外上市的话,首选还是纳斯达克市场。
郑华:目前来说,市场容量比较大、流动性好的主流市场,只有国内A股市场、香港H股以及美国的纳斯达克三家,其他的市场都是非主流市场,尚未形成气侯,对公司上市不是太有利。相比之下,国内A股市场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估值较高,而且容量大,当然它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港股而言,如果公司规模小,融资额度低于两三亿美元的,可能在这里不会受到关注,因为香港百分之六七十的机构投资人都是美国的机构投资人。美国的机构投资人接受纽约的指令,纽约方面往往告诉你只投大地产、银行、金融行业,小规模的企业一律不看,因此香港的基金经理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传统,即不会关注中小型的企业。
但是在美国市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美国市场有其相当的吸引力,另外就是美国市场也比较成熟,审批也很透明,动作也非常快。当然,同A股和H股相比,纳斯达克市场只是众多国内企业上市渠道的一个补充而已。而对于新加坡市场,前几年还比较好,但现在新加坡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都很低,容量也比较小。因此,如果企业想要选择在海外上市的话,首选还是纳斯达克市场。
李红:在考虑去哪一个市场上市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选择一个可以比较的公司。以乡村基为例,我们去美国路演的时候,跟投资人讲像肯德基等洋快餐在中国已经有3千家店了,而我们只有130家店,但我们是中式快餐,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因此未来的潜力比洋快餐大得多。我们之所以要选择洋快餐作对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快餐历史很短,在国内找不到可以对比的对象来看我们的增长在哪里,而选择麦当劳、肯德基这样高增长的洋快餐一对比,投资人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因此我们赴美上市的过程也进展得比较顺利。
孙红伟: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上市地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哪一个市场对企业最优,哪一个市场就是最好的。因此,首先要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是不是被你所登陆的市场认可。有些企业所在的行业在有的地方很难上市,而一些轻资产的行业在中国则很难上市,他们反而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比如美国对高科技和教育行业很青睐,而像矿业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更合适一些,跟中国密切相关的产业,在香港上市更合适一些。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些传统行业,在香港最近的市场已经不受追捧了,但在国内还是有比较好的市盈率。
另外,还需要从企业未来的发展去考量,比如有些企业的发展恰恰需要打开美国市场或某一个地方的市场,而如果在这个节点上,能够成为那里上市的公司,那么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吴昊:企业选择何地上市,需要考量的维度很多,首先是不同市场的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一是体现在上市的机会成本上,二是体现在上市之后的维护成本上。其中,维护成本是很现实的现金流的表现,机会成本则表现在上市的难易程度和监管的窗口期是不同的。另外,企业如果选择了境外市场,信息不对称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杠杆效应,即企业的好处会被放大,但企业的坏处也会被放大,尤其是第一次去境外IPO的企业,因为对境外资本市场不熟悉,企业的坏处就会更容易被放大。
焦点三:如何处理好各种合作关系
问题:今年以来,众多美国投资人对中国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很多质疑,从而使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遭遇多重困难,这就为众多准备上市的公司敲响了警钟。IPO前夜,拟上市公司如何处理好与各类合作机构的关系,也成为他们需要考虑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支招:对外披露的财务数据一定要真实,对于合作机构和中介的选择,一定要选那些正规和专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企业还可以尽量要求合作机构选派明星团队直接参加工作。以券商为例,最好是找到其分管投行的副总。
郑华: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非常多,但是在上市前,有两个人物非常重要,即CFO和独立董事(以下简称独董)。CFO不仅要有经验,精通财务,而且一定要了解美国的资本市场,一个非常得力的CFO甚至可以改变整个IPO的质量。比如,新东方的CFO不仅在其纳斯达克上市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在新东方上市以后的维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独董,他的作用是在公司CEO的决策出现失误或者企业在运营中出了问题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纠正,这样才能保证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诚信和股价比较合理和稳定。但是,有很多中国公司去美国上市的过程中,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总是选一些有关系人做独董,独董不“独”,是很难发挥出其本身应有的作用的。
李红:我们的经验是:投资人的钱,其实是最贵的,因此在IPO之前,我们要先与他们进行复杂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投资资金的用途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预算,并且还要清晰透明的呈现给投资者,将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结构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地传递给投资者。这样,后面的合作就会简单得多。
李统毅:企业在IPO之前,需要关注一下三组数据的对比:第一是自我和历史的对比,第二是同行业之间的对比,第三是跨行业的对比。而要获取这些数据,可以成立一支专门的分析师团队,通过他们的调查和研究,找出上述三组数据对比的差异来,如果能够解决这个差异,那么企业IPO的价格肯定不会太差。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意大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大环境确实不好,即使企业的市场前景再好,企业也可能拿不到钱。比如餐饮行业在国内,随着证监会提高餐饮行业的上市标准,多家企业的IPO申请已被搁置。在餐饮连锁企业A股上市的前景越发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在海外市场反而会受到追捧。
吴昊:在上市的过程中,有很多包括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众多机构介入,好的机构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其在资本市场的经验,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因此在IPO前夜战壕里,企业要清楚:自己所选择的合作机构到底靠不靠谱,尤其是那些准备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
企业在挑合作机构的时候,一定要看它的出资人和团队以及团队所掌握的市场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资源协同效应。因此,企业要尽量选择一些主流机构,对于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来说,同样一份审计报告,如果是毕马威出的,肯定要比其他审计机构更有说服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尽量要求合作机构选派明星团队直接参加工作。以券商为例,最好是找到其分管投行的副总。一般而言,负责人的级别越高,其内外协调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就越强,操作企业上市的效率也就越高。
记者观察
董秘也是关键先生
IPO前夜,除了CFO和独董两个重要的角色之外,董事会秘书(以下简称董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夸张的说,董秘的作用甚至比总经理还要重要。作为公司一条对外连接的“纽带”,董秘在上市过程中,要与证监会、上市所在地监管部门、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战略合作者等各类不同的“角色”打交道,将公司的想法和意见清晰、准确、合规的传递给相关各方,对于其协调和斡旋能力要求极高。
对于那些已经或者准备正在登陆A股市场的制造类和资源类公司来说,董秘的作用更为突出,因为董秘不仅要与上述“角色”打交道,还要和发改委、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税务局等部门进行打交道。其协调和斡旋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公司IPO的成败。
上市之后,董秘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外,要与监管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媒体保持互动和交流,将上市公司的营运、财务、管理等相关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准确、合规的定期、不定期的披露出来。可以起到一个预先公告、提前协调的作用;对内,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筹备并主持记录会议的过程、公司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督促上市公司运作规范、股权事务管理、散会组织与文件的保管,甚至还承担着包括业务层面、财务层面、甚至人事行政层面一些内控职能。
在欧美等资本市场,董秘不是董事长秘书,而是“董事会秘书”,被称为“投资者关系总监”,董秘可以以公司代表的身份出席公众场合、披露公司信息;甚至在监管部门与证券交易所,还有着董事长都无法相比的特权和认可,这种“风光”着实让很多人心生羡慕。
然而在国内,不少公司却拿董秘一职只当摆设,只是“秘书类”董秘,只负责一些行政文、秘工作。这并非因为董秘作用不重要,而是因为公司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或者证券事务代表太过“强势”,将董秘的工作包办了而已。
拟上市企业必须认识到,在监管部门对于内幕信息管理越发严格、信息传播越发迅速的情况下,对董秘一职必须再认识,否则公司业务的大发展,却可能因信息披露失当,成为负面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