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6.2%!通胀高位徘徊 国债市场化援手宏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08:02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一直在抗通胀领域唱主角的货币政策或将迎来一个得力的帮手。

   近日,财政部在一份加强财政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国债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起草国债条例。

   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货币政策调控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财政手段来增加调控领域的腾挪空间。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6.2%,物价依然维持高位。而此时央行已经连续多次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也达到了21%的历史高点,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让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包括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经济主体资金紧张局面也开始显现。

   针对财政部有关国债的表示,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这意味着政府可能会通过债券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建设融资,并且通过国债发行数量、频率和期限等更完善的配比,来实现国债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类央票”属性

   通常认为,在宏观政策手段中,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也是一项货币政策。而在我国现行的国债体系中,更多体现的是国债募集资金的财政属性,而货币政策属性表现不是很明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国债宏观调控作用,更多的体现国债政策、货币政策属性应该是题中之义。

   在国债市场发育较为完善的国家,通过国债发行起到回收市场流动性、紧缩货币,或者回收国债,起到放松货币、投放流动性的作用,是较为常见的手段。政府通过短期内发行和回收国债,调节流动性的操作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国债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债发行领域更多的是中长期国债,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财政资金的作用较为明显,但是调节流动性的货币属性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为了实现对流动性的管理,我国采取由央行发行央票来一定程度上代替国债的货币政策功能。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票据的发行,是在短期国债缺位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由于央行票据功能单一,局限性显而易见,发行收入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更广泛的社会效益,还要为之支付数以百亿元计的费用和利息。

   市场人士认为,长远看,发行短期国债以替代央行票据,使沉淀于市场中的债券所对应的资金收入控制在财政手里,并发挥更多的效益,才是更为理想的运作方式,也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密切配合的必然。李慧勇表示,事实上美国等不少国债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都没有央票。

   在美国,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接,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联储收购国债意味着扩大货币供应,相反则意味着紧缩货币,通过国债的市场化流通形成基准利率。

   但是,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以往只有中长期的国债存量,而流动性也不太令人满意,所以形成的所谓基准利率也谈不上准确。刘尚希表示,要满足这些条件,推进国债的市场化改革,丰富国债的期限结构、品种结构,更多地按照市场规则,健全规章制度建设是需要完成的工作。

  调控新途径

   拥有足够的规模、完善的品种和适宜的流动性的国债市场才能够真正起到调控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势必需要完善的法律来规范这一庞大的市场,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进一步完善的法律能够胜任。

   现行的《国债法》是1992年3月18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库券条例》,范围仅限于国库券,而且主要规定的是发行方面的有关事项,对国债流通、国债的使用等未作规定。

   这一背景下,起草规范国债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成为国债市场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早在2003年就有媒体报道,《国债条例》修订已近尾声,《国债法》则在酝酿之中,但是随后,包括有关国债的立法工作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现在,《国债条例》起草再次被财政部公开文件提及,并且明确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目前货币政策的困难局面。

   虽然刚刚公布的8月份CPI有所回落,但是不少分析机构认为,通胀压力仍然很大。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2个百分点,前期带领CPI达到高点的猪肉价格仍然大幅上涨45.5%。而PMI购进价格指数持续走高则显示出,原材料与能源类购进价格明显上升,表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趋势仍未改变,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严峻。

   同时,出口也面临挑战,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成为不少人士公认的宏观调控局势。

   宏观调控不得不面对通胀和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流动性短缺的局面,此时选择国债政策为财政融资的同时,起到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的作用,或许是宏观调控不错的选择。

   中投证券资产管理部首席分析师李栓牢表示,此时财政部如此表态,应该是希望在目前的宏观调控领域更多地发挥国债的货币政策作用。

   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人士也明确表示,发挥国债宏观调控功能,需要长期的制度建设,短期内或许很难代替央票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老马识途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