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车高管团购自家股票藏玄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0 11:06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第一个交易日,中国北车即跌破定向增发价,收盘价仅为5.87元。随后一个月中股价持续调整,大幅下跌30%。

  9月5日,中国北车(601299.SH)公告称包括董事长、总裁在内的9名公司高管,于8月29日至9月5日期间,以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购入中国北车合计69.45万股。

  在“7·23”动车悲剧发生后,公司54大列CRH380BL型动车组被召回整改。同时,公司股价一路狂泻,让中国北车此前高调祭出的百亿元再融资方案也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

  在这个多事之秋,中国北车高管“团购”自家股票的举动显得“没那么简单”。

  融资计划被打乱

  作为中国高铁战略的最直接受益企业,中国北车借助京沪高铁CRH380BL动车组,被市场塑造成了中国高铁版图上分量最重的一枚棋子。

  中国北车借此抛出了一份百亿元融资计划,以满足市场对高速铁路的投资饥渴。今年3月,中国北车宣布以7.16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15亿股,预期筹资金额达到惊人的107.37亿元。

  然而二季度以来,A股市场持续下行,公司股价也跌破定向增发的预期发行价7.16元/股。

  7月5日,中国北车公告调整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方案,将定价基准日由3月23日调整为7月4日;发行数量由不超过15亿股调整为不超过16.8亿股,增发价格由不低于7.16元/股调整为不低于6.10元/股。据此测算,中国北车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由不超过107.38亿元调整为不超过102.38亿元。

  为了确保再融资的顺利展开,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北车集团”)大举造势,实施了中国北车上市以来第一次大股东增持。7月12日北车集团公告增持中国北车410万股,并预计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中国北车股份,累计增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一位基金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北车将增发价格调低了约1元,但却将总发行额度增加了1.6亿股,中国北车的募资总规模变动不大,如果不出现动车追尾事故,以当时的市场环境,北车的定增方案完成没有问题。”

  然而就在中国北车公告调整定向增发后不久,突如其来的动车追尾悲剧,彻底打乱了中国北车的融资算盘。

  300万增持撬动100亿融资?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第一个交易日,中国北车即跌破定向增发价,收盘价仅为5.87元。随后一个月中股价持续调整,大幅下跌30%。

  北车集团实施的增持股份也悉数被套,如果按最大跌幅计算,浮亏近千万元。

  一位长期跟踪中国北车的券商研究员直言,“股价跌了三成,谁买增发谁挨套,哪有机构会做这种出钱买套的冤大头。”

  据该研究员介绍,“按照证监会相关规定,实施再融资,调整增发股票价格,一般只能做一次变动。倘若调整后的价格仍然不足以顺利完成增发,上市公司只能选择向证监会重新申请增发。北车如果还想完成增发,必须释放利好提振股价。”

  实际上近一个月来,中国北车被各种利空所包围,先是“断轴门”,之后是动车召回,已经完工的动车组也处于封存状态,无法交货。

  面对持续低迷的股价,中国北车的高管们终于坐不住了。8月29日至9月5日期间,包括董事长、总裁在内的9名公司高管,以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购入公司合计69.45万股,成交价格在4.43元至4.72元之间,合计金额约300万元。

  关于高管“团购”自家股票的目的,公司表示董秘出差不便回答。

  对此,上述研究员笑称,“北车在二级市场做危机公关呢,股票跌了,人心散了,增发不好做了。自己掏钱买股,给二级市场打气稳定股价。大股东扔3000万元进去也没掀起多大浪花,想靠这300万元增持计划撬动100亿元定增,恐怕不大可能。”

  机构短期预期悲观

  对于动车召回事件,中国北车在半年报中表示,“预计会发生一定的检修费用,可能会对公司2011年度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产生重大影响”。212>>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第一个交易日,中国北车即跌破定向增发价,收盘价仅为5.87元。随后一个月中股价持续调整,大幅下跌30%。

  对此,机构投资者又做出怎样的判断?

  最新机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机构普遍看好公司长期发展前景,但与前期的一直唱多相比,以申银万国、海通证券为代表的部分机构,表现出对中国北车短期经营状态的担忧。

  申银万国调研报告对中国北车的动车召回成本做出估算,预计检修费用将达到3.19亿元,对2011年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其下调了中国北车盈利预测,并提示,如检修费用超预期,后续将继续下调盈利预测。

  海通证券认为,由于数量较大的动车组回厂检修需占用唐山厂和长客厂静调库和动调库等测试检修厂房长达几个月时间,在此期间估计即使没有被要求动车组暂停出厂的唐山厂也无法安排动车组新车的调试出厂,估计以后几个月北车剩余动车组订单将全部延迟出厂,不排除下半年动车组销售收入大幅下降的可能。

  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动车事故后,伴随着中国北车股价的下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北车普遍采取了减仓操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管理人表示,“之前看好北车是看好公司所处的产业背景和定向增发产生的预期收益。现在环境已变,铁道部债券都发不出去,中国中铁也终止了定向增发,整个高铁产业链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基金避险出局也是理性选择。”

  利好疑似泄露

  一方面是基金的持续减仓;另一方面,中国北车8月25日、8月29日两个交易日在大宗交易平台颇为耐人寻味。

  8月25日,国信证券太原府西街营业部进行了一笔总额9800余万元的大宗交易,涉及中国北车股权2295万股。当日中国北车收盘价为4.74元,大宗交易价为4.3元,折价近10%。

  这笔交易完成后,当日晚间时分,中国北车公布中报业绩大幅提升。

  8月29日,同样是国信证券太原府西街营业部,以买入方身份完成了两笔大宗交易,总额超过1.5亿元。当日中国北车收盘价为4.7元,大宗交易成交价5.03元,交易竟然溢价7%。

  巧合的是,上述交易恰恰发生在中国北车高管集体增持自家股票的第一个交易日。

  对于大宗交易颇有研究的券商人士艾先生认为,“8月25日,国信证券的大宗交易,折价10%,应该属于接盘资金的典型操作,从中国北车的解禁限售股股东手中协议接货。中国北车中报业绩提升已经是业内共识,折价接货,风险较小,借助中报利好还可以适量兑现收益。”

  其认为,8月29日的溢价操作应该是接盘资金的套利行为,溢价7个百分点买股票,在圈里都比较罕见,除非是资金预知有股票利好配合,做盘资金才敢这么大胆。

  然而,8月29日以后,沪深股指连续快速杀跌,中国北车股价连创新低。

  中国北车高管8月29日集体入场买股票,当天下午3:00收盘后,巨量大宗交易就接踵而至,究竟是巧合?还是操盘资金神通广大提前掌握了准确信息?

  记者致电中国北车,讯问是否公司高管集体购买公司股票的消息被提前泄露,北车方面以董秘出差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2<<12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