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报社新丁撞上9·11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2 01:41 来源: 信息时报

  

报社新丁撞上9·11
经过十年的沉淀,熊哲成对恐怖袭击的看法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报社新丁撞上9·11
2011年9月8日,在世贸中心遗址附近的一处纪念场所,贴满了遇难者的照片。

  (上接B02版)

  9·11袭击之严重性引发全球媒体关注,电视报纸网络实时跟进铺天盖地全方位报道。这次史无前例的报道让媒体人成长,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劲 报社编辑 现居广州

  在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双塔大约半小时内,我从办公室的电脑上看到了美联社的一条简讯: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楼,现场冒出浓烟。当时完全没意识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恐怖袭击的开端,其后甚至有外电报道,是一架私人飞机不慎撞到大楼,也有报道称是一架教练机肇事。2001年9月11日,距离我成为国际新闻编辑不到四个月,一个不折不扣的报纸新丁,懵懵懂懂的与一场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事件“迎头相撞”。

  看到第一条简讯时有点激动,即使是一场“交通事故”,飞机撞大楼本身也是不多见的大新闻。就在我手忙脚乱做换稿准备时,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不断传来,事态严重性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内心何等震惊,职责却不容我整理心情,只知道要快!快速梳理出当时真假混杂、千头万绪的海量信息;快速将整理的信息与同事们分类处理;快速将稿件上版,直至最终报纸版面成型。

  从当晚9点开始,我和同事们一边在电脑前十指如飞,一边关注着电视直播画面,一边大喊着互相之间做各种协调。整整7个小时,400多分钟,体力和脑力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凌晨4点,远在美国的恐怖袭击事态已基本停息,我们的工作也告一段落。离开办公室等电梯时,我突然一阵腿软,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

  至今我仍关注着9·11事件,关注着有关“反恐”的各类新闻。虽然2009年我离开了国际新闻编辑的岗位,但对9·11事件的系列报道,却恰似我个人与国际新闻报道的“初恋”——刻骨铭心。以此为发端,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后续效应持续发酵,我也在对这些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中由新丁成为熟手。对包括美国反恐、恐怖袭击新闻在内的国际新闻的关注,曾经是我多年的职业需求,如今依然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恐怖袭击之所以“恐怖”,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发生的时间不确定、针对的目标不确定。可以说,恐怖袭击将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推到极致,而9·11事件则将恐怖袭击的方式推到极致。

  十年弹指即过。美国指称的9·11事件元凶拉丹已授首,如今的美国总统也已由吃饼干都会噎着的小布什,变成了演讲远比治国在行的奥巴马。当年的恐怖袭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离我越来越远,我虽然不再从事国际新闻报道,但也未脱离新闻行业,仍然在关注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喜怒哀乐,进而也引起我自己的快乐或忧伤。

  胡军,摄影记者,现居上海

  9·11报到,注定要读新闻系

  9·11前后刚好是新生报到的日子。我11号上午到学校,晚上住在寝室,半夜里睡得正香,突然被对面寝室吵醒。迷糊中听见有人喊“五角大楼被炸了”,还有人敲脸盆。但因为忙了一天太累,没完全醒过来,就又倒头睡了。直到第二天一早,经过学校后门报摊,看见所有报纸的头版都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还有双子塔被撞的图片。那时才明白,真的出大事了。

  很震撼,完全是超乎想象的事情。而且,刚好在我们报到的时候发生,就有种注定要读新闻系的感觉。但那时上网还不普及,也只有食堂里有电视,只能靠看报纸来了解事态发展。9·11让我对国际新闻更加关注,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经常和其他人讨论。记得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那天,我们正在上广播电视新闻课,消息传来后课堂炸开了锅,老师就干脆让我们回去看电视。

  9·11十周年,也是我们这一届入学十周年。已经定下来9月10号在学校搞一次聚会,估计到时有回忆9·11的环节。反正这么些年,说起9·11就会想起当年入学,聊起入学就会想到9·11。就是觉得巧,美国人民的这件大事,也成为自己人生的一个印记。

  熊哲成,记者,现居江西

  回到十年前,我会说逝者安息

  十年前的那个上午,我在郑州上大学。尽管老师在讲台上声嘶竭力地吼着,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看着窗外的学弟学妹军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忽然,听到一条消息把我从周公那里硬生生拖回来了——美国的世贸大厦被炸了!不是吧,美国人被炸了。一开始听见这个,我觉得震惊,有些不敢相信。

  当时的美国,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个强大不可一世的霸权主义国家。1999年的5月8日,美国战机用导弹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三位记者殉职身亡,另外伤20多名,让我们义愤填膺。我们这就有很多学生举着标语呼喊“反对强权暴力,拥护主权与和平”。这会老美被炸了,想不开心都难。

  消息经过一上午的发酵,很快传遍了校园。中午,学校的大喇叭广播新闻的时候,也全部是关于美国被炸的消息。食堂里、操场上、宿舍里,大伙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每当新闻里传出一个美国人死伤数字上升消息时,所有同学敲桌子的敲桌子,敲脸盆的敲脸盆,齐声大赞,“好”。此时,好不快活。

  没有一丝悲伤,甚至幸灾乐祸。这就是简单的想法。后来,人渐渐长大,虽然美国发动了几次反恐战争,但是在西班牙、英国,恐怖事件还是不时发生。因为成长,感悟人生命的伟大。现在想来这也不是偶然。十年来,随着我们国家推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每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已经摆在首位。随着国门的打开,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更多了解了美国,也理解遇难者的家庭悲剧。怜悯之心,每个人都有的。如果再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会低下头,致一声,逝者安息。

  1分2分3分4分5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