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0: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国泰基金国际业务部 吴向军/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最著名的一段独白,来形容当前的世界经济局势是再恰当不过了。

  最近几个月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欧洲的形势急转直下。欧洲央行作为整个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它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央行与生俱来的国家主权的支持,没有控制各个成员国发债的权力,也没有任何税收的支持。

  要避免这个矛盾迅速转变成危机,欧元及欧洲央行的设计者们曾经严格规定了各成员国的发债及总债务,以期等到欧元危机爆发时欧洲已经做好进一步统一的准备,欧元危机会自然而然地解决。但是,欧元及欧洲央行的设计者们起初预计欧元成立后40~50年要做的抉择,短短10来年就已经迫在眉睫了:欧元区各国债务的控制不力,及2008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大大推高了欧元区外围国家的债务。

  这些国家还债能力急剧恶化,直接导致了此次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欧元区是应当迅速走向进一步融合,统一发债,并进一步统一税收;还是以某种形式解体,重归分裂的欧洲;还是什么都不做,被动地承受市场的无情打击?这是个摆在欧洲领导人面前的一个异常急迫的问题。

  欧元区的前途,必然要在以后这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内见分晓。

  向西跨过大西洋,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经济也在近几个月大幅下滑,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也成为了美国民主、共和两党近期争论的焦点:是否继续过去几十年惯用的应对政策,即通过减税、提高福利支出、扩大国家债务刺激和拯救经济;还是任由经济自行运转,停止增加甚至减少福利支出及国家债务,让生病的经济自我疗伤?

  毋庸置疑,不同的政策导致的结果会大相径庭:前一种政策,有可能会止住经济的下滑,但是会继续大幅度推高债务,增加以后的负担,把矛盾向以后推延。后一种政策,会在近期对美国及全球经济造成疾风暴雨式的后果,但是会对长期有一个相对干净的开始。可以想象的是不同观点的胜出,会在近期对美国及全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再向西跨过太平洋,我们回到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释放,由此带动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近30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是,中国的经济也处在一个严峻的十字路口:在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基本用光的同时,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经济基数已经大到全世界资源的生产速度无法支持的地步,由此两方面带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也许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

  另外,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譬如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信用市场的隐性债务危机,经济契约精神的缺失和对自然及生活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发人深思。

  中国要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就如30年前一样尖锐。中国的问题,与欧洲、美国一样,都需要(我们的领导人)有大智慧和大决心去面对,去解决。

  最后,我想用狄更斯形容法国大革命的一段话结束本期专栏:It’s the best of times.It’s the worst of times.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