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MF报告称 有效监测系统性风险应准确甄别冲击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5 07:53 来源: 金融时报

  张环

  本报讯 9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第二、三章内容。报告第三章着力阐述了“推进宏观审慎政策的可操作性:何时采取行动”,强调要正确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需更好地理解导致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冲击源。良好的衡量系统性风险积聚的先行指标要能区分好冲击和坏冲击。

  报告指出,宏观审慎政策力求降低整个金融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扰乱的风险,或称“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推进宏观审慎政策的可操作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分析表明,一套高频指标能够提醒政策制定者即将到来的金融压力。

  报告称,有效监测系统性风险和实施有效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准确地识别经济冲击源。冲击源决定了一些与系统性风险积聚有关的经济指标变动情况。一个经济体金融结构的差异改变冲击规模,但不会影响其方向,因此,可十分广泛地运用这一经验。政策制定者应投入资源并相互协调,以更好地理解冲击源,特别是跨境冲击源。报告认为,信贷总规模是一项变动较慢的反映风险积聚的指标,可以其他指标为补充。虽然好冲击和坏冲击都会导致信贷增长,但在发生坏冲击的情况下,信贷增长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幅度都会较大。

  报告建议政策制定者还应分析高频指标,以随时应对近期可能爆发的危机并采取应对政策。报告称,根据LIBOR-OIS利差和收益率曲线开发的一个指标能够有效地提示潜在风险的爆发。然而,包含有关金融机构之间相关性信息的指标未能有效地预示贝尔斯登和雷曼公司的倒闭,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必须依赖机构间风险暴露情况的实际信息来评估危机爆发后的连锁反应。报告提议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应建立一套相似的宏观审慎工具,以助国际政策协调。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政策工具,特别是关于不同指标门槛值的政策工具的具体内容可各不相同。

  报告的第二章分析了“长期投资者及其资产配置:现在的情况如何”。报告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私人和官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战略发生了变化。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投资者更加关注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主权信用风险。报告认为,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中,多数长期机构投资者接受了低回报,而不是冒更大风险。报告提示说,危机之后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呈结构性增强趋势,但由经济基本面,如增长前景或全球风险,变化带来的逆转风险不容忽视,最近确实出现了大量资本从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基金中流出的现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