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约翰·奎尔奇: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创造财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00: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严婷

  “中国政府和机构要创造一种促进长期风险投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孵化环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教授(John Quelch)在“夏季达沃斯”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这位全球知名的“营销大师”看来,中美企业家精神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两国“孵化环境”(enabling environment)的不同,这其中包括对知识产权保护、天使投资以及一种“允许失败”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在培养这些环境的同时,将思维方式从关注对短期利益的“短视”转为对长期财富的“远见”,而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创造财富。

  第一财经日报:你对美国的企业家有深刻的了解,在与中欧合作和进入中欧的过程中,您对中国的企业家也有了深刻了解,在您看来,中美两国企业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都有哪些?如果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来探讨,中美两国企业家精神之间的不同又有哪些?

  约翰·奎尔奇:美国的孵化环境是促进对重大新技术创新进行长期投资的。这种孵化环境首先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包括小型创业公司对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可获得性。很多中小型创业公司很难找到融资渠道。在美国,一些年轻的创业者往往可以找到“天使投资者”来融资。第三,在美国存在着一种“允许失败”的精神,但这在中国并不常见。中国的创业者往往担忧犯错,我感到一些可以成为创业者的人不太敢于承担风险,他们担心失败会损害名誉。但在美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才最终实现目标。

  日报:那么在你看来,中国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企业家精神?

  约翰·奎尔奇:首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政府和机构要创造一种促进长期风险投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孵化环境。

  第二,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将目光放远,而不是关注短期。中国政府拥有长远目光,也显然懂得中国从制造业转向创新与知识型经济乃大势所趋。但中国的一些私营企业家却往往将目光放在短期轻松赚快钱。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期而言,投资房地产、做私募基金,或者其他一些并不真正为消费者和公民解决问题的活动,并不能获得长远财富。到最后,财富只是通过这些金融工具不断周转,但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创造财富。中国已经开始强调对研发的投入,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往往停留于开发和应用,对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投入则不够。

  我认为中国政府理解这种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和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和保护措施,来促进这种转变。但多久才能完成这一改变,仍需拭目以待。事实上,我个人对此非常乐观,因为中国的企业家的适应性强,又很能干,一旦他们意识到仿造再也不能赚钱,唯一的出路是创新,中国企业家会很快找到投资创新的方法。

  经常被问及中国品牌的未来,我的回答通常是:除非中国的品牌能够帮助全世界的人解决重要问题,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全球性品牌。微软、苹果都为全世界的人解决了重要问题。必须通过对科技或研发的投资,达到一种可持续的差异性,才能够发展出一个真正强大的全球性品牌。

  日报:那么这种“差异性”是否要从中国出发?

  约翰·奎尔奇:并不一定要位于中国。成功的企业不一定要植根于某个国家:微软并不会宣称他们是美国公司;人尽皆知IBM是美国公司,但IBM也不会强调他们是美国公司,很多年来,他们都在各个国家的市场本土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为IBM业务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当地政府部门。和各国政府打交道,政府当然都希望你是本国国民。因此,伟大的全球品牌并不强调它们的起源国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