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准入门槛将于明年提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6 20:31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CUBN记者 周洪博 北京报道
日前,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公布了《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征集意见稿,并计划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据悉,此次征集意见稿并未设定具体的投资金额,但从细节上提高了乘用车企业的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内容涉及产品生产、设计开发、产品一致性和营销售后能力等六大方面,总共36条。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管理办法若在企业层面执行得力,将为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提供依据,对促进乘用车产业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准入门槛步步提升
在《规则》征集意见稿中,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不少于5%。同时,车企应具有整车各项性能的测试能力”;在研发设计源头,要求“应具有产品概念设计的能力,包括汽车造型设计、数字模型建模、油泥模型制作等能力”的细则。此外,《规则》征求意见稿除加大生产质量层面的监管力度外,还规定了车企售后服务、备件供应满足所有客户要求、保证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期限(不少于10年)等。
据了解,根据2004年国家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项目总投资额不得低于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但这一规定在《规则》征集意见稿中并未出现,而是从产品生产等细节之处做了严格限定。
对此,崔东树认为,以现在的中国汽车业发展看,一个企业项目投资超过20亿元太容易了。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融资渠道也更多样更容易,用这项来考量企业没有多大意义。
那么2004年的产业政策为何会设定这样一个投资红线呢?据介绍,2004年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对此前1994年的产业政策做了完善。1994年,针对中国汽车发展落后的现实,中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对外资利用的相关政策导向,鼓励汽车产业发展。
到2004年,中国汽车年销量达到507万辆,但行业主管部门意识到,合资企业对中国自身的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并未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在这一背景下,2004版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炉。除明确具体投资规模,2004版政策还规定,“构成整车特征”的零部件要达到60%的国产化率。
与前两个政策相比,这次《规则》要求彻底杜绝KD(散件组装)模式,同时更加强调了研发环节,准入门槛可谓步步提升。
能否遏制盲目扩张?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到去年底,产销规模均达到了180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产销大国。但高增长背后却潜伏了很多危机,如一些企业产能短期内增长翻几番,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把控,还有的企业盲目扩产,销售乏力时就会遭遇资金链的紧张。
“此次国家以规范管理的方式促行业良性发展,以产品提升代替数量增长,有利于遏制车企的盲目扩张。”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新能源开发项目上,有些企业一心上马新项目,想尽办法拿地,但囤地后不建厂、建厂不开工,或者实际产能远低于计划产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该人士透露,比亚迪曾在陕西户县圈地4500亩,建设比亚迪二厂,属于占地面积较大的重大违法占地案件的代表。“新的管理规则,对车企的生产能力、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生产一致性能力和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列出了多达36条、近7千字的详细规定,企业将不得不整饬和规范自身行为。”
不过,崔东树认为,从行政的角度很难100%规避资金腾挪的做法,因为这关系到执行力度的问题,另外,从国家鼓励做强做大的角度来看,企业只要有机会就会扩张扩产,这是必然,因此他本人并不看好新规对于车企圈地能起到多大的遏制作用。
新外资品牌最受伤?
按照程序,此次《规则》征集意见的截止日期为为9月20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后将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一旦《规则》得到落实,国内汽车市场布局必将重新调整。
风雨欲来风满楼。业界对于政策的猜测与预言也在升温。《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自主品牌车企与已完成合资的外资车企受政策影响并不大,新外资品牌受政策冲击较为严重。
“大的国有汽车企业集团或依托外方优势或通过海外并购初步完成了产业布局,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而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车企在经历十多年发展后,也已成为自主品牌的主力军。”国内一家车企高管电话中对本报记者表示,部分小企业在技术、研发、销售等方面的实力较弱,有面临出局的可能,但国内车企整体上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
“我们已经完成了在华的扩产布局,合资车企的项目规模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生产、研发不是问题,销售方面更不是问题。”大众汽车、菲亚特汽车等高管均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华根深蒂固,目前需要的精耕细作,进一步扩大市场。
“目前,车市销售出现整体下滑。国家不可能再出台政策打压本土车企了。”有汽车经销商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新《规则》的出台主要针对的是新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即通过更为细化的准入门槛抑制新外资品牌来华圈地扩张,又通过内部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进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