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价格居高难下 物价拐点何时到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2:36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谢利
前两个月是猪肉,这两个月是鸡蛋。
最近这一年多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一直持续攀升,尤其近期猪肉、鸡蛋身价倍增,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50%和25%还多,不仅直接推动CPI屡创新高,更加大了居民生活成本。
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信息部提供的数据,去年8月份,该市场鸡蛋平均批发价大致是3.8至4.0元/斤。仅一年时间,鸡蛋价格上涨了超过25%。有人推算,如果每斤7至8枚鸡蛋的话,同样100元钱要比去年少买40个鸡蛋。
尽管受中秋、国庆“两节”影响,每年9、10月份肉蛋菜价格都会出现上涨行情,节后会有所下降,但近日记者从北京几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获得的信息显示,虽与前期最高价相比确有回落,但总体仍在高位徘徊。9月13日,通州八里桥农产品中心和日上综合商品批发市场的鸡蛋批发价格仍在10元/公斤,价格相对较低的岳各庄批发市场也在9.34元/公斤以上。同日几家市场的猪肉批发均价仍维持在24元/公斤左右。此外,来自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受多种因素影响,蔬菜价格在节后不降反升,13日的加权平均价比10日上涨了9.66%,比9月1日上涨了21.38%。这或许意味着,至少出现在百姓餐桌上的这些“大路货”短期内还难以看到较大的跌势。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增长6.2%,较7月份的6.5%有所回落。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02个百分点。而7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为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4.3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虽然食品价格仍然是物价上行的主要推手,但相比7月份作用力已有所缓和。这也是部分机构和专家得出“物价已现拐点”结论的主要依据。他们认为,7月份CPI已达到本轮物价上涨高点,三季度之后物价涨幅应较前期有明确回落趋势。
持“拐点论”看法的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几大因素决定了未来几个月物价将下行。首先是夏粮增收,秋粮预期也能再获丰收,这是稳定物价最重要的基础。其次,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没有发生改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形势不会恶化。此外,在CPI中起重要作用的猪肉等重要商品产销情况,目前也出现转机。他解释说,猪肉6、7月份对CPI的贡献率达62%,而现在农户补栏积极性很高,而生猪的生长周期是6到8个月,因此可以预期这一价格曲线也是下行的。
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因素也是支撑CPI同比涨幅趋缓的关键。事实上,6、7月份CPI上涨中翘尾因素均超过3%,8月份降为2.7%,预计至12月份这一因素将完全消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CPI同比涨幅回落。然而,如果从环比情况来看,8月份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仍处于上涨当中,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9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猪肉价格环比上涨1.3%,比7月份的环比涨幅缩小6.4个百分点;蛋价格环比上涨4.4%,比7月份的环比涨幅扩大3.6个百分点。此外,油脂价格环比上涨2.1%,也比7月份的环比涨幅扩大1.7个百分点。有分析人士表示,鸡蛋和食用油已接过猪肉“接力棒”,成为未来物价上涨的“领头兵”。这也是为什么8月份CPI涨幅虽然回落,但物价实际水平并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即使专家眼中的“价格拐点”已经显现,也不过是某种数字幻象,“涨易跌难”仍是当前大多数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大家对通胀的预期并没有降低,而管理这一预期并不比控制物价上涨因素容易。
另一方面,单个月份的CPI冲高回落,也并不意味着CPI将形成连续下降趋势,CPI“假摔”现象在去年底今年初就曾上演过。在全球流动性充裕、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传导与输入性通胀压力尚未显著减弱,且原材料、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不断上升的大环境下,通胀现象恐怕将持续存在。因此,对物价走势尚不能过于乐观,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既然短期内期待物价大幅回落并不现实,那么,对于受负利率和通胀之苦的广大民众而言,就需要政府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其利益给予保障。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主要针对中低收入者提供救助。但作为中等收入阶层,高物价已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其收入和家庭财富的增长,而这部分人恰恰是扩大消费和内需最主要的群体。因此,有必要通过增加收入、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减轻其背负的通胀压力,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