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意见传播的“奥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17 09:3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王永强

  2010年7~9月,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群邑中国曾做过一项针对微博(http://weibo.com)的研究,数据显示:微博上,5.9%的人是创造者,积极更新自己的微博,被转发度很高;5.6%的传播者,天天观看,积极转发,但是不怎么说话;31.8%的积极分子,经常更新微博,参与各种讨论;41.4%的人是跟进者,偶尔更新或偶尔评论转发。

  基于此,微博的意见领袖大体可分为两个层级:5.9%的创造者居于传播最高层,掌控话语权;31.8%的积极分子居于中间层,属于话语权、影响力次之的二级“意见领袖”。而5.6%的传播者和41.4%的跟进者则居于传播链条末端,更多属于接受者。

  相应地,因居于传播链顶端的创造者人数少、话语权大、甄别能力强,要借助这类意见领袖影响其所属的粉丝群体,虽然效果更明显,但困难大、成本高;也因此,微博营销或公关,如能有针对性地甄选、说服二级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选择性解读和传播,进而影响最终目标群体,无疑性价比更高、操作性更强。

  同样,人选既定之后,怎样通过表达方式和时间点的合理选择获取最佳传播效果,也有规律可循。

  宾夕法尼亚大学市场学助理教授Jonah Berger通过实验发现,《纽约时报》上刊登的情绪类文章被转发率最高。具体而言,能激发读者正面情绪的文章一般都被广而传之;而激发负面情绪的文章中,引起焦虑和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内容会提高传播率,而其他诸如引发悲伤情绪等的则会降低传播率。

  在时间点上,微博则有五个传播活动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早上9点左右,随后是中午11点、下午1点和傍晚5点;过了晚上8点,微博会迎来一波持续活跃,直到10点后下降。在这些时间节点上发布微博,因为恰好与绝大多数人工作中的“空闲”点契合,更易出现“赶集”效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